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11篇)

2024-04-14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一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应该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学生应具备的体育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主要依赖于体育课堂教学、群众性的体育课外活动(包括体育竞赛)以及社会和家庭体育活动等载体,其中体育课堂教学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学生体育能力提高的主渠道。在体育与健康意识方面包括了学生对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这些意识的养成与提高贯穿于学校教学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导与灌输。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学校的一切体育活动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尤其是在对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而且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为困难,因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不仅需要在课堂和活动中进行培养,更需要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与理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修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良行为,促使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无论是体育能力还是健康意识和体育习惯都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能力与习惯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共同构建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气。就体育习惯与能力的关系来看,能力强不等于习惯好,而习惯好则可能发展为良好的能力。目前中学生在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关系上普遍存在这样几种基本情况:一是能力强习惯也好,二是能力差习惯也差(以上两种情况所占的比重较小),三是能力一般但体育习惯不好(这种情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也就是说体育习惯不好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学生的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体育环境以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中学阶段是体育习惯养成和体育能力提高的最有利时期,因为无论是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还是对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而且还是许多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体育“强化”教育,促进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到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学工作在完成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这项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打了不少折扣。所以要全面完成好体育教学任务困难还不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是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检验是否全面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

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主要在学校阶段(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但能够在这个阶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者并不多。我们不妨在清晨或傍晚到公园、街道、江边去看一看,在锻炼身体的人群中有多少是年轻人,是不是年轻人的健康状况都很好暂不作定论,但他们认为自己年轻体壮,没有身体锻炼的必要可能大有人在。年轻人正处在一生中的黄金阶段,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他们要学习、要工作、要建立家庭、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后代等等,似乎花时间去锻炼身体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是一种“奢侈”。但是我们去生意兴隆的酒巴、歌舞厅、网巴等娱乐场所去看一看消费的主体绝对不是老年人,所以没有时间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水平任然停留在十分肤浅的程度。认为自己年轻力壮,正置享受生活的大好时光,所以对身体“挥霍无度”,这种状况就好比一台机器,在最佳工作状况时不去保养、不去爱惜,等到出了毛病或事故以后再去维修或者更换零件一样地亡羊补牢。有人曾经说:“二十世纪的人是储存金钱,透支健康,二十一世纪的人则应该透支金钱,储存健康”。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青年时期虽是一生中体质状况的最佳阶段,但这种“最佳”只是相对而言,并不等于没有健康隐患。因为健康只是相对的,在自认为身体非常健康的人群中,实际上身体处于“亚健康”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应当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不断提高体育能力,善待健康,善待生命。

就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也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从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解脱,体质和健康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必须从教育工作的领导层、社会、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等各方面都来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担负起促进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历史使命,从体育教学的根本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二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论文

体育能力是人们能独立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根据本人年龄、性别以及身心特点和健康情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其他客观条件,独立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以满足自身的身心健康需要。它包括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和体育技术技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跨入全新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培养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特殊能力方面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更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对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将来的意义的认识。

1、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学习较紧张的情况下,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体育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既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更要有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好是学习好、工作好的前提。对此,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与锻炼,劳与逸相结合的道理。在一天的学习中,如果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跟一天都用来学习进行比较,从表面上看,每天少了一点学习的时间,其实不然,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既得到了积极性休息,又增强了体质。体质的增强,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一来学习效率便会得到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学生明确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正常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是否继续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作为一名中学生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这样一来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注重体育课堂教学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注意长远打算,又要做好短期安排。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全面性,既要重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应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田径、健美操、武术、球类等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这样对其终身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全面性的前提下,应突出重点。在开设课程方面,初一年级开设普通体育课,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和达标为主。初二、三年级在开设普通体育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项选修课,以传授专项知识,提高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为主,使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在教师安排上,可采用教师分段包干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理论知识传授

①增加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由过去每学期2学时增加到每学期4—6课时。

②合理安排理论课的内容。一方面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以讲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各专项基本知识为主,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运动保健知识,各专项的技战术的简单分析,了解一下竞赛的组织与编排,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如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讲授一些田径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③在雨天还可讲授一些体育小知识等。

④在技术课教学时,也要注意适时讲授一些体育基本知识。

⑤为了提高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讲课效果。

3、注重体育课堂教学

①提高学生对上好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②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和课堂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练习。

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尽量发挥体育委员和骨干的作用。在实践中有意培养、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在考核、达标时,让他们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让他们协助教师担任发令、记时、丈量等工作,使他们掌握一些裁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分组练习中,可以让他们负责组织,并进行保护、帮助和纠正错误动作。还可让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轮流带领做准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是全面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许多竞赛活动,可由学生会举办,指派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校田径运动会和球类比赛,可要求各班选派学生参加裁判工作,赛前组织学生学习规则和裁判法,并进行裁判实习,从而了解一定的裁判知识。各班与班之间的各种小型竞赛,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做裁判。因此,许多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还是裁判员。以上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既能够推动全校体育活动更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又能培养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综合体育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终上所述,中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因此,强化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三

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论文

摘要:体育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身体锻炼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因素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关键词:体育习惯;不良因素;培养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在过去十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体育习惯养成与否极其重要。那么,什么是体育习惯呢?所谓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验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一、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几种因素

(一)学生本身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兴趣,是不是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我国有句古语“强扭的瓜不甜”,在体育学习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对体育兴趣浓厚,自然会自觉地加强体育锻炼,反之,如果他不能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就给人一种“强扭”之感,自然他也体会不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外界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

外界因素之一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因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包括很多老师在内,都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文化课是正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害怕体育锻炼会耽误了学习,影响成绩。家长和老师的思想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他们也认为体育不重要。而有些本来对体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就不敢表达他真实的想法,这都对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形成了阻碍。

外界因素之二就是学校的体育环境是否合格。这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设施还不完备,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或者安全不能保证的情况,这些客观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很难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组织体育活动,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尽最大的力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也要从娃娃抓起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汉书・贾谊传》中也写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都说明了体育习惯应该从孩子的少年开始养成,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如果在孩童时代有教师积极引导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大家都知道,文化课的教学一直提倡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同理,体育教学也如此,如果单调地进行体育教学,除了枯燥还有很大的体力付出,有很多学生会接受不了,体育兴趣可能也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些体育动作时,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当然,仅仅一节体育课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比如,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同时,组织好每天的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不断强化,避免半途而废

很多学生也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经常暗下决心要坚持下去,但是最后还只是“常立志”而非“立长志”,不了了之。所以,体育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有了锻炼意识就可以解决的,它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对外部和内部的强化。那么教师此时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内部强化即要让学生有坚持下去的源动力,是发自内心地想去锻炼,教师就可以采取丰富其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等方法。外部强化则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如多和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当然这也包括他的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同学的鼓励会成为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外部动力,当然也要有适当的批评,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就有一名同学给我印象很深。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遇到了一个体育素质很好的学生,条件很优越,也愿意学习体育。但不久我就发现,他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兴趣来了时就努力几天,情绪不好时就萎靡不振,所以体育成绩一直上不去。后来我和他谈心,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到他家去家访,说服了他的父母和我一起来督促他进行体育锻炼,之后他成绩就有所提高了。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在参加的几个项目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坚定了他坚持体育学习、锻炼的决心。如今,我早已离开这所学校,这个学生也已顺利考上一所高校,相信这良好的体育习惯会伴随他一生,也受益一生。

综上所述,体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有选择地从事某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愉快、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心,不断激发和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使广学生能长久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四

3.1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各大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就一定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应该迎合时代发展,不断对自身的观念进行更新,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的进行合理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方案,让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身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确保教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益处,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5]。在体育课堂结束之余,教师也要主动的学习一些新的体育知识,不断的更新自身的观念,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保证在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2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

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积极的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同时对体育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进行不断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以及视频等,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可以对体育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6]。

3.3加大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而提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7]。比如:在学校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购进一批先进的体育设备,同时加大对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对一些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提升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积极的建设体育场地,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练习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训练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3.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提升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因此,在今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对本专业运动项目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对运动的动作进行探索,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创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4.结束语

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和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节目对训练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改进,保证可以在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此外,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刚.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俪人:教师,2016(2):125-125.

[2]宋志明.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途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6(25):153-154.

[3]卜志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3):123-124.

[4]朱性民.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85-86.

[5]梁昱.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45-46.

[6]陈永兵.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5(4):62-63.

[7]黄渊财,罗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邵阳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7(3):

作者:张兆龙 周丽云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五

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还是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现阶段,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创造力的竞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有可能仍然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和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那么其就是一个庸才,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任何贡献;而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整个民族都会处于落后的状态。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人类文明的创新,还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各大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让自身知识不断的激增,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良好发展[1]。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很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往往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对学生的成绩比较关注,很少的教师才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更不会对其进行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2]。此外,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认为学习体育没有任何意义和好处,从而不再积极的学习体育,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做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不会主动思考问题,缺乏了独立创新的能力,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渐的被限制,无法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此外,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比较单一,经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式,让体育教学课堂的气氛过于枯燥、乏味,学生机械式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会积极的探索体育中所蕴含的奥妙,不仅不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会制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场地和设备是确保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来看,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使得在实际的体育过程中,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备不够健全,甚至有高校体育设备过于陈旧,无法进行使用,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来了解一些动作的技巧,学生无法得到实际的训练以及实践活动,很难全面掌握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此外,很多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教师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导致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直无法得到提升[4]。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六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论文

所谓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验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因此,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

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惯而成的。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显然,体育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2、巩固性。

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实践证明,凡有体育习惯的人,条件具备了会积极锻炼,条件不具备(如天气变化,环境变迁等)他仍要创造条件去锻炼。他的体育行为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于遵守”。

3、指向性。

体育习惯与体育需要紧密相连。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首先指向于自身的心理过程,把体育需要转化为锻炼动机,再把动机转化为行为。例如,有晨练习惯的人,一觉醒来就会提醒自己,“快起床该去锻炼了”。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习惯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材、场地、活动内容等,具有指向性才能保证习惯转化为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

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此时主体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靠外来的约束或强制。由于体育参与的需要而顺畅地转化为行为,无须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同时,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更加熟练,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此相反,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如爱睡懒觉,那么要参加晨练就很困难,必须付出意志努力,而且在情感上感到不悦甚至痛苦。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 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 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育体育习惯,比培育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4、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褒贬、集体舆论、批评奖励等。然而,内部强化较之外部强化更为有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活动的“能源”,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身心带来的好处。

5、外部条件。

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的社会体育锻炼氛围,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学校因素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必要场地,器材与时间,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组织开展好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与群体竟赛等,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直接的、有效的作用,甚至将他们一身的体育锻炼,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七

学生倾听习惯与能力培养论文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新纲要倡导“以游戏为学生的基本活动”。学生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多种经验,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诸方面经验的增长。教师应将游戏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游戏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发展,张扬个性。听说游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式,是为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因而有利于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学生们能自主听懂教师的讲解,自主理解游戏的规则,自主听懂游戏的指令,自主把握游戏的进程,就要求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倾听并捕捉有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交往场合的倾听水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喜欢参与的“顶锅盖”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能注意倾听,更要求学生能较快地领悟语言信息。因为在“顶锅盖”的游戏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及时把握“顶锅盖”游戏中的指令信息,并要求学生们能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其中一名学生问另一位学生:“烧的什么菜?”被“抓住”的这名学生必须立即加以回答“:烧的什么菜!”游戏过程中的指令信息环环相扣,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必须敏锐地感知,否则游戏很难开展下去。正是这样的要求,才迫使学生们必须自觉主动地去捕捉指令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在欣赏动画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

学生对动画片极其感兴趣。动画片为学生搭建了有意识倾听并提高倾听技能的平台。动画片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同时又通过黏合、夸张与典型化等方法,创造出神奇的动画片人物,由于动画片的形式与内容符合学生发展的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收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蓝皮鼠和大脸猫》等优秀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形成学习的积极动机,形成有意识倾听的习惯。学生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中会去洞察动画片中人物的口头暗示,比如动画片中人物的音量、语调、语速、语气、停顿等,这是培养学生辨析性倾听的重要载体。

三、结语

总之,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并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这样,学生们才会逐步形成有意识倾听、理解性倾听、辨析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欣赏性倾听等倾听技能,从而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八

体育习惯心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良好的体育习惯一个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体育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进行分析,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习惯;形成;心理学;因素

1习惯及其形成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作出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习惯使人遵循一定的方式行动,并能体验到一种愉快感。一旦实现某种行为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有些学生有课间10分钟要到户外去活动的习惯,若某一节课的教师拖堂,他们就会变得心情烦燥不安。习惯是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有意地反复练习或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从习惯的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把它分为有益的习惯和有害的习惯。有益的习惯能促使人们按照有效的方式行事,它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体育习惯都属于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有益习惯,而打人骂人、不讲卫生、吃零食等习惯,则可能是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有害习惯。有些习惯可能并未经过任何练习,只要经历一次就巩固下来了。如某些不良的习惯。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是具有良好体育习惯的表现。这种习惯是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在教师和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可以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体育习惯的形成

2.1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通常来讲,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一些在夏天参加游泳、冬天参加滑冰或长跑、春秋天骑车郊游和轮滑等活动学生,也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具有游泳、滑冰、长跑、骑车、轮滑等动作技能,从而形成了这种体育习惯。当然,他们自认为具有的某种动作技能是为锻炼身体用的,并不是对成为专业运动员而言的。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参加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这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体育能力和增强从事体育活动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其体育习惯的形成。

2.2及时强化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

动作技能的熟练形成是体育习惯的条件和基础。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体育教师应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帮助校正错误动作和肯定其正确动作。通过及时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并能使他们不断地体验到成功和产生愉悦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人的积极反应(肯定、指导、说明)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这种在心理上的收益对于维持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起着强大的作用,它能促使人们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习惯。如果能指导学生借助于一些自我调节的策略,如采用自我监督、确立目标、时间管理等手段来约束自己,或者进行自我强化,也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形成。例如,学生在进行晨练的初期阶段,往往要借助于闹钟使自己早醒,醒来之后常常要经过一番内心的思想斗争才能起床。起初,晨练的时间比较短,以后再逐渐增加。他们正是在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的情况下,最终养成晨练的习惯的。

2.3体育兴趣在体育习惯形成和维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通常,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先于体育习惯而存在。正因为他们对某些体育活动发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并把注意力投向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特殊的领域,进而形成体育习惯。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体育习惯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刻意去维持。有些青少年学生天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不间断,正是靠体育兴趣来加以维持的。但是,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或者当他们把兴趣转移到了其它的娱乐活动上去时,体育习惯就难以形成或难以维持了。因此,为形成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4社会和家庭提供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地使学生形成体育习惯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可以想象,如果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没有一点全民健身的认识和行动,仅靠学校教师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周围的人们都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榜样的影响下,人们不仅掌握着最简单的活动技能,而且会形成精神价值——思想、兴趣、倾向性和行为的风格。社会生活中的榜样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模仿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的一般号召和示范之下,他们会更自觉地发生与榜样相似的受到称赞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常常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去模仿别人的合适的行为,通过模仿去获得愉快、力量或他们所渴望的别的目标。所以,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如有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样有助于具有体育动机的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逐渐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终身体育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学刊,.1

[2]渠广伟,终身体育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j]体育学刊,.8

[3]栾丽霞,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作者:万家牧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工作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九

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习惯养成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全面发展也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和促进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从而健康体魄、成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对现代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良现状,结合现在高校对待体育的态度,做出了分析和提出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远离电子产品。

【关键词】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习惯

如今多数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够承受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学生下课就回到宿舍打游戏,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锻炼计划,及每天需要达到锻炼目标,学校的体育老师也要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多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现今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在众多高校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课程重视过多,而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每周只开设一节体育课,这对学生的锻炼没有很好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打消了学生对待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进行中,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为了学习成绩敷衍了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积极氛围,不能使学生融入进去。同时,学生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效果。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体育工作还是有所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多数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惰性,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将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游戏和视听娱乐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文化学习,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不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学生的正确锻炼认识,改变惰性。3.高校体育观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现如今很多校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很多学生都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馆中没有增加过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带过于单一,体育锻炼场地较小,不能容纳很多学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这种现状也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程,增强学生锻炼能力。高校如果想要帮助学生走入操场,多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可以多开展大型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运动会体育项目中,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接力中可以感受到合作的乐趣。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正确对待体育锻炼,不要遇到体育活动就避而远之,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运动项目,增设冠军、季军、亚军和参与奖励,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兴趣。学校体育教师也应当在体育课程中多增加体育娱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多互动,多参与,从体育课程中获得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使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项目更好的协调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多进行体育的理论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运动,使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即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也应该先掌握方式方法,盲目的进行锻炼,将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既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又会影响自身健康。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很好地结合,同时根据自身的性别、年龄、体质能够承受的体育锻炼程度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了检测学生每年的体育锻炼是否达到目标,学校还可以每年进行体育测试,通过成绩检测学生的锻炼情况。在每年期末增加体育考试,不及格者补考或有所惩罚。通过考试,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增加体育器材,引进质量好的健身器材。学校应该在体育馆内多设体育器材,将资金投入到体育馆内,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使健身器材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有利环境,增设体育锻炼优质器材,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该督促学生走进体育馆,每天设立签到,走入体育馆最多的学生应该给予奖励。4.增加体育馆面积,增加容纳学生范围。体育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场地,体育馆如果面积太小,容纳不了太多学生。那么就无法开展体育活动,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所以要增加体育馆的面积,鼓励学生走进体育馆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积极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学生,体育锻炼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国无论何种工作都需要强健的体魄,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果身体素质不佳,在工作中没有优质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必要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自身的坚持,学校的客观支持都是次要的,自身坚持更重要。所以学生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提升个人魅力,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及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本连.体育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5(4):99-104.

[2]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382.

[3]姚玉龙,吴本连.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体育学习创编能力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2(5):113-116.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十

体育学科中的创新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创造条件(即教师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差异择优而练),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创新不是要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重新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法。跳出“谈到体育课就只知道操场”的老观念、老框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无穷乐趣。另外,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层次不一,所以对体育的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也不同。

一、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多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技术性偏强而趣味性不足等缺点仍然存在,且大部分学校受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与限制。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 一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活动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部分选修的办法,提出多种项目给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平时正常的课堂内容中包涵具有时代性、传统性的体育项目,根据自身的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由学生自己设想并提出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项目中去,不仅使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体育学科教学内容不仅体现了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更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还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用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能动性,并紧贴体育运动内容,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活动、教学的,如果这个环境永远是一样的,学生势必产生一种低落的情绪,这样必然影响到课程的质量,也更谈不上创新了,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参与设计教学场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但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这实际上是忽视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而未必受学生的喜欢。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将一些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开发体育场地器材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降低难度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势必可以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大的提高作用。

三、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对此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如:在进行排球项目的球感的训练时,可放弃普通的垫球和对墙练习,尝试使用排球来进行篮球比赛,通过篮球比赛的形式锻炼排球的手感,这看似是篮球的练习,其实是对排球球感的锻炼。“曲线式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篇十一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论文

1、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教学上采用“注人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1988年召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休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售;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l99l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3、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通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例如,评选三好学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需达标,否则,不能参加评选或奖学金降级。所以许多学校把五项素质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宵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刺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结束语

教师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齐占霞.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2

2郑道海、谈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l995.590

标签:中学生 缺乏 体育 兴趣 原因分析 对策 1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