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优秀18篇)

2024-12-20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思考过去,展望未来,总结是必要的!在总结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结构的合理有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找到一些灵感和创意。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一

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36.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0.三代:夏商周。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二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1]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地方的`剧种。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板腔体。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和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5年11月17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三

1、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2、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3、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4、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6、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7、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8、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9、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10、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蓝色大海是贝贝的家,广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欢欢的家,绿色草原是迎迎的家,辽阔天空是妮妮的家,五个福娃齐声喊:中国3月我们共同的家!

13、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4、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15、万里长城是因为不让外国侵略而建造的。可是有好多悠久的历史呢,它是一个著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万里长城就像一条龙卧在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山上面。永远保持着它的尊严和地位。

16、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7、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引以为傲,紫砂陶器,质地细腻,特殊陶土,精心烧制,宜兴紫砂,壶中极品,誉名第一,天下闻名,祖辈传承,堪称绝品。

18、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19、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20、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21、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22、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它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工程之一,它规模大,工程艰巨,耗费人力之多,被称为3月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3月。

23、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造,她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面对着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了由衷的歌唱。可如今,我们的母亲河,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24、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25、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6、中华儿女文化情,代代传承代代行,你传承来我传承,弘扬文化你我同行。

27、大棚菜,遍地花,科学种田靠文化,绿色食品进万家,蔬果宝宝长得壮,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国,祖国文化顶呱呱!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四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6.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1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5.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9.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2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2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2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2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7.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32.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3.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3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3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3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4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4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4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5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8.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5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6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6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6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6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五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六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七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八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九

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今天上午,老师让我们做剪纸互动活动,有的同学剪得五角星,有的同学剪得花。其中宋一诺剪得最特别,她剪了一个囍字,她说:“囍”字代表的是喜庆、喜事临门。还有一个同学剪得福字,她说“福”字代表的是福气,大福大贵。令外,还有一个同学剪了一个大大的“寿”字,他说:“他要祝他的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过最值得欣赏的是丛老师剪得牡丹花,它是花中之王,是国花,好看极了!它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大家看得都目瞪口呆,不可思议。没想到丛老师是那么心灵手巧。不但讲课讲得好,而且还多才多艺。太棒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争着让老师教剪纸,就在这时,铃声响起,同学们都沉浸在剪纸热潮当中。

通过剪纸体现了同学们的.心灵手巧,更体现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等等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

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啦!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试试!你看了准会说很好看,因为这是以前传下来的吗!

剪纸旗幡我也做过,(是照自己的方式做的)我先拿来一条1分米的棍子,再拿来一张纸,吧之间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自己看一下该剪多大)最后再把纸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试试吧!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一

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道具,并由“检场”人(越剧称“值台师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大木箱(俗称“百宝箱”)里。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头”师傅租来的。以后,主要演员有了“私房行头”,道具中的桌围、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员必备的“私彩”。

当时,为与比较写实的布景吻合,以及表演上的需要,对舞台上常用的道具,如刀、枪、剑、棍、马鞭等,加以改良,达到美观、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而对另一些道具,就直接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其时越剧界出现了兼职主管道具的演职人员,开始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向电影厂租用道具,或去旧货店及豫园小商品摊档购买生活用品。特殊需要的道具,按图样到灯彩店去定做。道具制作师,采用翻模脱胎、篾扎纸糊、立粉彩绘、刻花裱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各式各样道具。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酒杯、花瓶,形态逼真。《情探》中的龙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都用篾扎纸糊后彩绘,似庙里菩萨一般。《红楼梦》中的花篮、薰炉、立地花瓶等,都是既逼真又美观,令观者赏心悦目。越剧的道具,具有“轻”“巧”“美”“牢”的艺术特点,为戏曲界同行所称道,如明角灯,各地不少兄弟剧种剧团,曾派人到上海越剧院来学习过道具制作。

1981年9月,上海越剧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中的道具(由技师李其实制作),获首届上海戏剧节道具奖,首开道具获单项奖的先例。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二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实或传说。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语。典故一词,出现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如“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山海经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从这则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至今几千年来,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没人能够说得明白。《尚书序题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确实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韩非子》中有“心不在马”的典故,是说:赵襄主向王于期学驭术,不久与于期比赛,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于期之后。襄主说:“先生教我驭术,没有教尽吧?”于期答:“驭术已尽,使用有错而已。凡驭驾,贵在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才可以加速致远。您落后则欲追上臣,领先则恐被臣追上。赛车非先则后,而您领先落后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调于马?此君为何落后也。”本来也是个好典故,无奈《礼记》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极富哲理的“心不在马”湮没于书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变得与本义完全不同了。《礼记·大学》原文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本义是说:修身在于正心,身有忿恨、恐惧、好乐、忧患则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这样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来,“心不在焉”已与原始本义南辕北辙了。

历代画家以绘画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于画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学修养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绘画形式表达,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因而出现主题相同的不同画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后,仍以绘画作为雅趣,创作了一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画作,被称为文人画。有人认为文人画是题材绘画中造诣最高的。众多画匠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凭理解用炭条在宣纸上形成草图,经定稿再用毛笔勾画。好画一经脱稿又引得许多后人临摹、修改……于是产生了一个典故有众多派生故事的现象。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三

徐铎铎是清朝时期人,家中世代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全村人都爱吃。有人一时无钱,徐铎铎就在他的豆腐账本上划一笔。莫看他一本正经地记豆腐账,其实,笆斗大的字也识不到一船舱,因为他没进过书房门,靠平时偷偷摸摸学了两个缺腿少脚的大字记账。

一天早上,徐铎铎出门卖完了豆腐百页,遇到一个过路客,与他攀谈起来。一打听,此人原来是去京城赶考的书生。徐铎铎就随便问问:"哎,你说考试难吗?”

"不难。”

"考几天?”

"一天头,考上就能做官。”

"考不上打板子吗?”

"没有的事。”

听了这些活,徐铎铎心里盘算起来了:嗳,如此说来,考试不也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何不跟他一起去碰碰运气?考上,捞个一官半职;考不上,再回来卖豆腐。主意拿定,他把豆腐担子存在路边卖烧饼的沈六家,随着考生一道赶考了。

一到考场,其他人拿到试卷,哗哗直写。徐铎铎呢?是大眼瞪小眼,把个试卷横过来竖过去。哎,眼看太阳快落山了,总不能一字不写啊!徐铎铎绞尽脑汁,想到的也不过是两斤百页、三斤豆腐这些小账儿。于是,他用尽吃奶的力气写了下来:"赵大爷欠百页一斤,钱二妈欠两斤茶干,孙三哥还豆腐账三十三个铜板......"徐铎铎画画塌塌写满了一大张。嗬嗬,考试结束,徐铎铎跟着别人把考卷往上一交,兴冲冲离开考场回到住处。

第二天,主考大人批阅徐铎铎的试卷,一看满卷豆腐账,气得眉头紧皱。刚准备甩掉,可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还是等我找这个考生了解了解再说。于是他把试卷一折,塞进了自己的靴筒里。谁知道,这位主考大人去看望考生时,走着,走着,靴子里的豆腐账掉在地上了。主考大人没有发觉,考生们如获至宝。大家猜想:这大概就是录取名单吧。

主考大人前脚一走,考生一齐拥上去抢,人多手多,豆府账被抢得粉碎。徐铎铎也抢到一片碎纸,一看是自己的试卷,便大吵大嚷:"这是我的文章,主考大人准备录取的,你们抢撕了,我去禀报主考大人。”

众考生慌了,这怎么吃罪得起呀?于是大家又是打拱,又是作揖,求他不要声张。

徐铎铎说:"赔礼又有什么用?文章怎么办?”

"我们赔,我们赔!"于是,他一句,你一句,把自己最好的词句献出来,写成一篇文章。徐铎铎趁主考大人躺在睡椅上睡觉的时候,又偷偷地揣进了他的靴筒子里。

主考大人一觉睡醒,穿靴子时发现了试卷,他展开一看,吃惊不小:啊呀,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雄鸭,豆腐账变成了好文章!是我吃醉酒,还是这个考生有神人相助?接着又复看了一遍,不禁拍案叫绝:"好!好!天下奇才者,徐铎铎也!"于是朱笔一挥,点为进士第一名。呈报皇上,皇帝封他到山东做官。徐铎铎又喜又愁,喜的是应考这样容易;愁的是肚子里没货,就是头朝下,脚朝上,也倒不出两滴墨水来,这个官怎么当下去喃?他苦思了半天,决定以母亲迁坟为借口,请丧假在家,专找老师补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真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三十六岁那年,竟读完了全部课程。一年后,他出任山东巡抚。由于刻苦攻读,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后来,还当了皇太子的老师哩!

从此以后,在民间就传开了"盐城有个徐铎铎,三十六岁念《大学》"的趣话。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四

京剧脸谱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本文就给大家分享了关于京剧脸谱文化的知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中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五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来自 FANwEn.ChaZIdIAN.Com

张郃(紫三块瓦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脸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其它还有黄色脸、粉色脸、银色脸等。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六

1.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6.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父)。

1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陈寿·三国志)。

2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2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7.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2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9.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3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王献之传)。

3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35.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3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3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4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4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4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4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陶渊明·移居)。

4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4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李密·陈情表)。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5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54.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56.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5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5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5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

60.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6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6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6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七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本草纲目」,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

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

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

以上内容由本站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教程篇十八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将来临,我抱着万分期待的心情等待着……。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标签:传统文化 手抄 抄报 制作教程 优秀 1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