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2023年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十篇)

2023-08-11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一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评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淅,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容量饱满,学生活动充分,这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不作深入的评析。

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者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安排“诵读”。

原来,教师是在准确地按照教材的标高进行教学。

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教材中编者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其中有28课的21篇短文和33首诗词曲要求背诵,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课文里面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①对文言文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②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③文言长句的连读与读断④甚至于修辞语气(如《马说》要求读出排比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及推断的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这是教材规定了的。

教学的标高是一条路,这个教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能“埋头拉车”。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  “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路。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踏(b6)”,《说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信》:“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6)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ǔ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饵,可③以已大风、挛碗、瘘、疾,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人。永③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大风”:麻疯。“挛碗”: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l.叫一名同学朗读。

2.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2.词句。

蒋氏大成,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八,号呼②而转徒,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令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令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令其室十元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60年间。“生”:生活。“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蝉”:尽。“竭”:穷尽。“号(h?)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调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踏”: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病”: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平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河仿②而起,视其击,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③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①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d。)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而”:连接状语与调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佝佝”:心有顾虑的样子。“其击”: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③“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泽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疡: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病”。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病”。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日”(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③(句中)于,在。

“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小资料】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广西)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州),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被贬永州经过。

唐顺宗因病,很多事情靠他的老师王叔文出主意。王叔文在朝臣柳宗元、刘禹锡等帮助下,着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借皇帝的名义下令减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对朝廷的进奉,降低盐价,取消宫市,任用正直的官员,惩罚大贪污犯……这些措施立刻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反对派们联合起来逼有病的顺宗下台,拥立其长子李纯继位为宪宗。顽固派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做司马。改革历时仅七个月即天折。

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那时的永州极荒僻落后,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实际上仍被当作罪犯看待的,反动集团还经常对他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柳宗元在永州将近十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见官府的腐败、豪强的剥削,愤而为诗为文,反映人民疾苦。同时,他广泛钻研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社会、人生问题,努力著述,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并与韩愈合作,提倡散文革新(当时称古文运动),一方面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树立良好范例。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导师,他们的作品代表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对散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诸家及明清散文家都是沿着韩、柳所指示的散文发展道路前进或直接师承韩柳的作品的,可见他们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崇高地位。柳宗元在永州还游览了许多山水,写了许多精美的山水诗文。他曾写了一篇《囚山赋》,把环绕四周的连绵不断的山峰看作囚牢,悲慨自己不能出去。

三、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更”。“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四、《苛政猛于虎》(原文见课本p.230)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女在坟墓上哭,哭得很伤。。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动情地听,叫子路去问那妇女出了什么事。子路问道:“您这样痛哭,实在好像有重大的伤心的事情。”那妇女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报后说:“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因为这里没有凶残的政令。”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啊,凶残的政分比老虎还要凶猛!”

五、重点内容图示。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务局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六、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七、有争议的问题。

(一)关于“争奔走焉”。

“争奔走焉”课本注解为“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照这样理解便是“永之人”都争先恐后去捕蛇,也就是说,谁捕了蛇都可以“当其租人”了。其实不然。“争奔走焉”是指“永之人”争着向官府谋求捕蛇这一差使说的。理由如下:

文中开头一段便交代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从而可见,捕蛇这一差使是要经过申请应幕而被官府批准方可为之。况且,这一差役名额不是很多,而是一乡只有一名。因此,蒋氏才能“专其利三世”。士。果人人皆可捕蛇“当其租入”的话,那么,蒋氏还怎能“专其利”呢?况且,文中也明明说过:“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见这个差使是由官府批准的固定人员来担承的。因而“争奔走焉”之所“争”,应是争着向官府谋求这一差使,而决不是指的争着去捕蛇。

(二)关于“可政”。

《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民看似通)烦,实质上并不准确。

“苛政猛于虎也”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辞源》将“苛政”解释为“繁碎、残酷的政令”。《辞海》则将它解释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既说“政令”,又言“赋税”,使人不知何者为佳。这样解释很不符合“信、雅、达”这一翻译标准。

从“苛政”本身的意义来看,“苛”,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从草,可声”,可见“苛”的本义只表示“小草”,由这一本义又可引申为“琐碎、细小、繁荣”等义项,如《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水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苛俗。”“苛俗”即指繁琐的社会风俗。“苛”当作“繁琐、细小”之义。

又如:

“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汉书·梨布传》)

“去烦弱苛”,(王褒《四子讲德论》)

“(沛公)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汉书·高祖纪》)

以上各例中的“苛”,均作“繁琐、细小”讲,可见,“苛”的这一义项在古代汉语当中还是极为普遍的。所以,笔者认为,“苛政”的“苛”也应作“繁琐”理解,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赋税之多之重。

“苛政”的“政”也不应解释为“政治”“统治”或“政令”,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政”和“征”同属上去声母系统中的“照”母,韵母系统中的“耕”韵,根据主音通假的原则,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政”可作“征”的假借字,“征”所表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的意义,即“政”和“征”在“赋税、征用”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古代汉语中,“政”和“征”相通也是不乏其例的,如:“什一,去关市之政”(《孟子·滕文公下》),“政,读为征,谓赋税及接役也,诛求无已则日苛政”(王引之《经义述闻》。又如“均人掌均地政”(《周礼·均人》),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所以,“苛政”即“苛征”,意思是“繁琐的赋税”。    

从《捕蛇者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文章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尽管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却“争奔走焉”,唯一的原因是捕蛇可以“当其租人”,可见,为了逃避租税,人们要冒多大的风险!作者对《礼记》中“苛政猛于虎”一句的引用,正是为了揭露杂捐重税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把“苛政”解释为“繁杂的赋税”更能具体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刘宝光)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三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黑质而白章)、毒性(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医疗效用(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三个方面。  “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  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四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 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

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

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

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

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

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②生之间互相讨论;

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⑤归纳总结练习。

ⅰ古今义差别:

涕 病 可以 虽

ⅱ词类活用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ⅲ一词多义

食 毒

3、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大义。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ⅱ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ⅲ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ⅳ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

ⅴ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曾经我们也学过一篇“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篇“说”又表现了什么主题呢?联系本文,思考一下“说”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该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 朝文学家,著有《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从议论文的要素考虑,其作用是 。

4、请从选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问题: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对作者所期望的,我们应怎样理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结束本堂课。

板书设计 :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纲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不幸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幸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死 先死

课后反思: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五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 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 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 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 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②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伤)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 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 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 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 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六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 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 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 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

2 补充作业 :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②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为之十二年(嗣,继承)

④貌若甚者(戚,悲伤)

⑤若之乎(毒,怨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 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 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 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 补充作业 :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 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七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随时板书)  

第一段   词语: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大意:叙永州人捕蛇缘同 , 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 , 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教师抽查提问)  

第二段   词语:数,多次。若,像。大意: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教师抽查提问)  

第三段   词语:若,像。告于莅事者: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大意: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   词语: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疠:疫气。“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 ... 相藉也。”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曩与吾祖居者 ... 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徙,迁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盖一岁 ... 有是哉!   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今虽死乎此 ... 安敢毒耶?”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教师抽查提问)  

第五段   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   “说”是什么意思?(教师抽样提问,其他学生可举手抢答补充。)  

小结:(教师评价提问)  

1 . 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   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 .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 . “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说,本有释、述的含义。   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 . 朗读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腊,曩,隳突  

2 . 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捕得)而腊之以为饵  

┤     

└以俟观人风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板书设计(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    表示承接关系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八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黑质而白章)、毒性(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医疗效用(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三个方面。  “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  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九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第1—3段。 

2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衬托、对比写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作课后练习。

古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文言知识整理篇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 “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路。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踏(b6)”,《说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信》:“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6)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ǔ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饵,可③以已大风、挛碗、瘘、疾,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人。永③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大风”:麻疯。“挛碗”: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l.叫一名同学朗读。

2.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2.词句。

蒋氏大成,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八,号呼②而转徒,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令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令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令其室十元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60年间。“生”:生活。“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蝉”:尽。“竭”:穷尽。“号(h?)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调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踏”: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病”: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平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河仿②而起,视其击,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③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①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d。)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而”:连接状语与调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佝佝”:心有顾虑的样子。“其击”: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③“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泽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疡: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病”。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病”。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日”(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③(句中)于,在。

“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小资料】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广西)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州),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被贬永州经过。

唐顺宗因病,很多事情靠他的老师王叔文出主意。王叔文在朝臣柳宗元、刘禹锡等帮助下,着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借皇帝的名义下令减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对朝廷的进奉,降低盐价,取消宫市,任用正直的官员,惩罚大贪污犯……这些措施立刻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反对派们联合起来逼有病的顺宗下台,拥立其长子李纯继位为宪宗。顽固派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做司马。改革历时仅七个月即天折。

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那时的永州极荒僻落后,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实际上仍被当作罪犯看待的,反动集团还经常对他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柳宗元在永州将近十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见官府的腐败、豪强的剥削,愤而为诗为文,反映人民疾苦。同时,他广泛钻研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社会、人生问题,努力著述,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并与韩愈合作,提倡散*新(当时称古文运动),一方面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树立良好范例。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导师,他们的作品代表唐代散文的成就,对散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诸家及明清散文家都是沿着韩、柳所指示的散文发展道路前进或直接师承韩柳的作品的,可见他们在中国散文的崇高地位。柳宗元在永州还游览了许多山水,写了许多精美的山水诗文。他曾写了一篇《囚山赋》,把环绕四周的连绵不断的山峰看作囚牢,悲慨自己不能出去。

三、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更”。“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四、《苛政猛于虎》(原文见课本p.230)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女在坟墓上哭,哭得很伤。。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动情地听,叫子路去问那妇女出了什么事。子路问道:“您这样痛哭,实在好像有重大的伤心的事情。”那妇女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报后说:“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因为这里没有凶残的政令。”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啊,凶残的政分比老虎还要凶猛!”

五、重点内容图示。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务局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六、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七、有争议的问题。

(一)关于“争奔走焉”。

“争奔走焉”课本注解为“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照这样理解便是“永之人”都争先恐后去捕蛇,也就是说,谁捕了蛇都可以“当其租人”了。其实不然。“争奔走焉”是指“永之人”争着向官府谋求捕蛇这一差使说的。理由如下:

文中开头一段便交代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从而可见,捕蛇这一差使是要经过申请应幕而被官府批准方可为之。况且,这一差役名额不是很多,而是一乡只有一名。因此,蒋氏才能“专其利三世”。士。果人人皆可捕蛇“当其租入”的话,那么,蒋氏还怎能“专其利”呢?况且,文中也明明说过:“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见这个差使是由官府批准的固定人员来担承的。因而“争奔走焉”之所“争”,应是争着向官府谋求这一差使,而决不是指的争着去捕蛇。

(二)关于“可政”。

《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民看似通)烦,实质上并不准确。

“苛政猛于虎也”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辞源》将“苛政”解释为“繁碎、残酷的政令”。《辞海》则将它解释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既说“政令”,又言“赋税”,使人不知何者为佳。这样解释很不符合“信、雅、达”这一翻译标准。

从“苛政”本身的意义来看,“苛”,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从草,可声”,可见“苛”的本义只表示“小草”,由这一本义又可引申为“琐碎、细小、繁荣”等义项,如《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水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苛俗。”“苛俗”即指繁琐的社会风俗。“苛”当作“繁琐、细小”之义。

又如:

“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汉书·梨布传》)

“去烦弱苛”,(王褒《四子讲德论》)

“(沛公)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汉书·高祖纪》)

以上各例中的“苛”,均作“繁琐、细小”讲,可见,“苛”的这一义项在古代汉语当中还是极为普遍的。所以,笔者认为,“苛政”的“苛”也应作“繁琐”理解,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赋税之多之重。

“苛政”的“政”也不应解释为“政治”“统治”或“政令”,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政”和“征”同属上去声母系统中的“照”母,韵母系统中的“耕”韵,根据主音通假的原则,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政”可作“征”的假借字,“征”所表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的意义,即“政”和“征”在“赋税、征用”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古代汉语中,“政”和“征”相通也是不乏其例的,如:“什一,去关市之政”(《孟子·滕文公下》),“政,读为征,谓赋税及接役也,诛求无已则日苛政”(王引之《经义述闻》。又如“均人掌均地政”(《周礼·均人》),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所以,“苛政”即“苛征”,意思是“繁琐的赋税”。

从《捕蛇者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文章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尽管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却“争奔走焉”,的原因是捕蛇可以“当其租人”,可见,为了逃避租税,人们要冒多大的风险!作者对《礼记》中“苛政猛于虎”一句的引用,正是为了揭露杂捐重税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把“苛政”解释为“繁杂的赋税”更能具体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

标签:2023年 古文 捕蛇 原文 翻译 文言 知识 整理 十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