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优秀11篇)

2023-10-26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一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二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昂的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三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我们一生永不厌倦的“事业”吧!品读文字之美,畅享读书之乐,书香的世界,我们心之所向!

20xx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都知道最初的读书日是为了纪念大文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这一天是他们的辞世纪念日。时至今日,读书日仍然独具魅力,为世界所重视。读书于我,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的警言训导,更是因为源于自己内心对美文的呼唤。徜徉书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换成无边享受的时刻,也许只有那句“最是书香能久远”才最能表达我爱读书的心声!

还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 张欣老师兴致盎然地向我们介绍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后在写作课上, 李娟老师引用了再精彩不过的总述:“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慈悲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在怀着惊叹的心情读完这段精辟的文字时,我已被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折服了,自然也对他笔端下的苏东坡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师也极力推荐我们去看《苏东坡传》(即《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对于好书,我总是无法抗拒,自是奔向图书馆一睹为快。那种遇好书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情,我们都真切地体味过,也许,此时书的最好价值才尽现,读书也便成了快乐的真谛!

在两度品读《苏东坡传》后,对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平易、真诚,一袭简单的长袍,却尽显大家风范。首将“humour”译为“幽默”,令人叫绝!称他为“幽默大师”,最为相称。我深羡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学成后的林语堂先生教学写作同时迸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对外教学的第一人,对外汉语专业的我也就更加痴迷于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写成的《武则天传》(《lady wu》)、《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t of living》)、《风声鹤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记》(《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去阅读。

“既洞察人间宇宙人情学理,又能从容不迫以诙谐,是虽无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实”,苏东坡即是如此。诚如《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爱的一本英文著作,于我亦是最爱!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阅读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人生,在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对苏东坡的尊崇和喜爱之情。在书中,林语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一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高尚,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我忍不住要为这份真诚和可爱而鼓掌。而译者也保留了原著中众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选择喜爱的作家、诗人,或浅读几行文字,或写寥寥几笔感想,都觉得读书有无限的美好!就让我们沉浸于由饱满的情感而著成的书中,走进苏东坡,和他一起走过坎坷多舛却也豁达快乐的人生旅途。

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共有二十八章,并有原序(怎一个“精彩”了得)和译者序。通读全文,我相信我们会为苏东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为他的至情至性而动容,为他的绝妙诗词而倾倒!

苏轼出生于北宋四川眉山的一个“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亲个性倔强沉稳,母亲程氏性情和顺,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资聪颖,二十一岁的苏轼便高居榜首,不负父望。学而优则仕的他初涉宦海,却适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对新法带给百姓的苦难而反抗无力的苏轼只能无奈地自求外放,调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着他的心神,也轻触着他的文思灵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此时的苏轼官小无力,但并不失意消沉,或与妻儿泛舟湖上,或登山游庙,不负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诗自是呼之欲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似乎能够想象他吟诗时潇洒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美好。在苏轼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他(她)们的故事让人看来兴味十足,而主角苏轼最是“迷人”。于歌妓,他尊重并欣赏她们的才情和技艺,也会欣然地参与歌妓的宴席,面对她们的求诗,总会报以热情,从不躲避。“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如此细腻地描写女子的抒情诗,至今读来都觉得情调丰满,画面丛生。于和尚,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佛印,他和苏轼的斗智情节总是妙趣横生。苏轼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神奇,总能用智慧和勇气把生活过得多彩多姿,自在无比。

时隔约十七年后,当苏轼再度回杭州的为官时,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建立并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统,也绝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筑成了苏堤,而“三潭印月”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苏轼在风景设计上的才华。“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让自然美的西湖显得更为别致,真美留香,传之世界!苏轼曾有一半坚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见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执着地保留着苏轼如此多的印记。飞逝的是时间,但留下的却是苏轼深深地和杭州融为了一体,已成为了这边风景独好!

慢慢地品读《苏东坡传》,我们仿佛和苏轼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换景,情态百变。在他杭州任期满后,便被调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穷困的县,百姓穷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饿死尸葬道边,凄惨之景让苏轼挨着最难过的时光,但他并不因此沉郁,而是竭力去抚养受饿的孤儿。困境让苏轼有了更为安详平和的心境,也更趋向于他所向的陶渊明的静澄恬淡。“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正是在最为沮丧穷苦的密州,他写出了最绝妙的词——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称“中秋词,自东坡词一出,余词俱废”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永留传!后来也为了子由写出了《沁园春》,“渐月华收练,晨光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更有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望云楼》“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等等。就是这样地出人料想,苏轼一路漂泊流离,一路诗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进入徐州成为太守之时,已有丰富阅历的苏轼才开始真正谱写的人生的乐章。之前韬光养晦的他现为练达、充实、活跃的干练之才,他为徐州的百姓兴建工程,根治黄河水患,如鱼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时的苏轼不是个文官,恰似一位战士,和百姓拼搏于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苏轼不论处于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于民,嘉惠一方”。

也许真是性格使然,“真纯”的苏轼如他自己所说,遇到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他惬意地成为了一个农夫,在城东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锄,“东坡居士”也就应时而起。多面性的苏东坡在黄州渐显爱建筑的本性,诗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是他永恒不变的追求,乐天派苏东坡要为自己建一个舒适的家,筑水坝,建鱼池,种水稻,寻良种,劳有所获时他便欣然于做菜,东坡肉,独家秘制鱼,东坡汤等等。如此轻松达观的苏东坡被贬谪于此,很难说是一种惩处或是政敌的报复,于他,这实在是一种享受!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经历得太多,不尽言说,“不以物伤性,不以谪为患”,随遇而安,他的处世哲学已有太多的精进。他不耽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如书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诗人总是对月夜情有独钟,对美酒迷恋不已,对自然美景感触独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箫弄笛,豪放超脱。情之所致,前后《赤壁赋》便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几多遐想和感悟。也许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始到工”,身处黄州的苏东坡似乎才情盎然勃发,不似于之前讽刺诗那么尖锐,“黄州词”透着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动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然潇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波澜壮阔 ……绝妙诗词举之不尽,我叹为观止!

“此心安处是吾乡”。旷达高吟的苏东坡再次被无情流放,贬至琼崖海岛的他已是暮年,那时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条件艰苦之极。只是“参透人生穷达”的苏东坡却安之若素,他的达观人生哲学不允许自己失去快乐,比之从前更应多份诙谐幽默!如当地无药医病时,他便对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总能以微笑面对悲景,以顺处逆,这看似简单,但当我们自己亲身去做时,才会发现简单处却蕴藏着奥秘,需我们用一生去求索。

“苏东坡——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的高赞最为贴切。他的被人赞为“天地奇观”的词、“天工与清新”的独创文人画、行楷皆善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也许“旷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爱苏东坡的人们所说:“每每读到有关苏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读《苏东坡传》,读他的人生观,读他的品性,读他的诗词,读他的幽默,读他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读他这个时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点一点地走进他绚烂多彩的世界,里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许我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正如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诗词中,我最喜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要经过多少人生风雨才会有的顿悟和超脱呢?文章传之天下,仕途历经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给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杭求学的我们是幸福的,品读《苏东坡传》之时,可以邀好友畅游西湖,饱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之景,也走进苏东坡纪念馆,看他洒脱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自己喜爱的书,让自己的心不再荒芜!就让我们走进“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也走入书中去经历别样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泪和笑颜,也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四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我们一生永不厌倦的“事业”吧!品读文字之美,畅享读书之乐,书香的世界,我们心之所向!

20__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都知道最初的读书日是为了纪念大文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这一天是他们的辞世纪念日。时至今日,读书日仍然独具魅力,为世界所重视。读书于我,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的警言训导,更是因为源于自己内心对美文的呼唤。徜徉书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换成无边享受的时刻,也许只有那句“最是书香能久远”才最能表达我爱读书的心声!

还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 张欣老师兴致盎然地向我们介绍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后在写作课上, 李娟老师引用了再精彩不过的总述:“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慈悲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在怀着惊叹的心情读完这段精辟的文字时,我已被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折服了,自然也对他笔端下的苏东坡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师也极力推荐我们去看《苏东坡传》(即《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对于好书,我总是无法抗拒,自是奔向图书馆一睹为快。那种遇好书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情,我们都真切地体味过,也许,此时书的最好价值才尽现,读书也便成了快乐的真谛!

在两度品读《苏东坡传》后,对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平易、真诚,一袭简单的长袍,却尽显大家风范。首将“humour”译为“幽默”,令人叫绝!称他为“幽默大师”,最为相称。我深羡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学成后的林语堂先生教学写作同时迸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对外教学的第一人,对外汉语专业的我也就更加痴迷于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写成的《武则天传》(《lady wu》)、《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t of living》)、《风声鹤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记》(《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去阅读。

“既洞察人间宇宙人情学理,又能从容不迫以诙谐,是虽无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实”,苏东坡即是如此。诚如《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爱的一本英文著作,于我亦是最爱!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阅读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人生,在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对苏东坡的尊崇和喜爱之情。在书中,林语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一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高尚,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我忍不住要为这份真诚和可爱而鼓掌。而译者也保留了原著中众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选择喜爱的作家、诗人,或浅读几行文字,或写寥寥几笔感想,都觉得读书有无限的美好!就让我们沉浸于由饱满的情感而著成的书中,走进苏东坡,和他一起走过坎坷多舛却也豁达快乐的人生旅途。

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共有二十八章,并有原序(怎一个“精彩”了得)和译者序。通读全文,我相信我们会为苏东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为他的至情至性而动容,为他的绝妙诗词而倾倒!

苏轼出生于北宋四川眉山的一个“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亲个性倔强沉稳,母亲程氏性情和顺,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资聪颖,二十一岁的苏轼便高居榜首,不负父望。学而优则仕的他初涉宦海,却适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对新法带给百姓的苦难而反抗无力的苏轼只能无奈地自求外放,调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着他的心神,也轻触着他的文思灵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此时的苏轼官小无力,但并不失意消沉,或与妻儿泛舟湖上,或登山游庙,不负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诗自是呼之欲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似乎能够想象他吟诗时潇洒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美好。在苏轼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他(她)们的故事让人看来兴味十足,而主角苏轼最是“迷人”。于歌妓,他尊重并欣赏她们的才情和技艺,也会欣然地参与歌妓的宴席,面对她们的求诗,总会报以热情,从不躲避。“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如此细腻地描写女子的抒情诗,至今读来都觉得情调丰满,画面丛生。于和尚,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佛印,他和苏轼的斗智情节总是妙趣横生。苏轼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神奇,总能用智慧和勇气把生活过得多彩多姿,自在无比。

时隔约十七年后,当苏轼再度回杭州的为官时,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建立并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统,也绝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筑成了苏堤,而“三潭印月”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苏轼在风景设计上的才华。“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让自然美的西湖显得更为别致,真美留香,传之世界!苏轼曾有一半坚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见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执着地保留着苏轼如此多的印记。飞逝的是时间,但留下的却是苏轼深深地和杭州融为了一体,已成为了这边风景独好!

慢慢地品读《苏东坡传》,我们仿佛和苏轼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换景,情态百变。在他杭州任期满后,便被调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穷困的县,百姓穷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饿死尸葬道边,凄惨之景让苏轼挨着最难过的时光,但他并不因此沉郁,而是竭力去抚养受饿的孤儿。困境让苏轼有了更为安详平和的心境,也更趋向于他所向的陶渊明的静澄恬淡。“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正是在最为沮丧穷苦的密州,他写出了最绝妙的词——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称“中秋词,自东坡词一出,余词俱废”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永留传!后来也为了子由写出了《沁园春》,“渐月华收练,晨光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更有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望云楼》“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等等。就是这样地出人料想,苏轼一路漂泊流离,一路诗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进入徐州成为太守之时,已有丰富阅历的苏轼才开始真正谱写的人生的乐章。之前韬光养晦的他现为练达、充实、活跃的干练之才,他为徐州的百姓兴建工程,根治黄河水患,如鱼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时的苏轼不是个文官,恰似一位战士,和百姓拼搏于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苏轼不论处于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于民,嘉惠一方”。

也许真是性格使然,“真纯”的苏轼如他自己所说,遇到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他惬意地成为了一个农夫,在城东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锄,“东坡居士”也就应时而起。多面性的苏东坡在黄州渐显爱建筑的本性,诗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是他永恒不变的追求,乐天派苏东坡要为自己建一个舒适的家,筑水坝,建鱼池,种水稻,寻良种,劳有所获时他便欣然于做菜,东坡肉,独家秘制鱼,东坡汤等等。如此轻松达观的苏东坡被贬谪于此,很难说是一种惩处或是政敌的报复,于他,这实在是一种享受!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经历得太多,不尽言说,“不以物伤性,不以谪为患”,随遇而安,他的处世哲学已有太多的精进。他不耽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如书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诗人总是对月夜情有独钟,对美酒迷恋不已,对自然美景感触独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箫弄笛,豪放超脱。情之所致,前后《赤壁赋》便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几多遐想和感悟。也许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始到工”,身处黄州的苏东坡似乎才情盎然勃发,不似于之前讽刺诗那么尖锐,“黄州词”透着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动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然潇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波澜壮阔 ……绝妙诗词举之不尽,我叹为观止!

“此心安处是吾乡”。旷达高吟的苏东坡再次被无情流放,贬至琼崖海岛的他已是暮年,那时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条件艰苦之极。只是“参透人生穷达”的苏东坡却安之若素,他的达观人生哲学不允许自己失去快乐,比之从前更应多份诙谐幽默!如当地无药医病时,他便对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总能以微笑面对悲景,以顺处逆,这看似简单,但当我们自己亲身去做时,才会发现简单处却蕴藏着奥秘,需我们用一生去求索。

“苏东坡——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的高赞最为贴切。他的被人赞为“天地奇观”的词、“天工与清新”的独创文人画、行楷皆善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也许“旷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爱苏东坡的人们所说:“每每读到有关苏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读《苏东坡传》,读他的人生观,读他的品性,读他的诗词,读他的幽默,读他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读他这个时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点一点地走进他绚烂多彩的世界,里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许我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正如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诗词中,我最喜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要经过多少人生风雨才会有的顿悟和超脱呢?文章传之天下,仕途历经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给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杭求学的我们是幸福的,品读《苏东坡传》之时,可以邀好友畅游西湖,饱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之景,也走进苏东坡纪念馆,看他洒脱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自己喜爱的书,让自己的心不再荒芜!就让我们走进“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也走入书中去经历别样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泪和笑颜,也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五

在读它期间我也翻阅了另一本畅销书,叫《我循着火光来》,私以为这本书没有什么营养,徒夸一个看起来很有内涵的名字,而其内容,啧啧啧。全书由数个小故事组成,我读了两个,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没有任何交代,传递的也是很边缘的价值观,看了两个故事后,实在看不下去果断弃了。反过来,读《苏》,反差明显,语言简洁干练、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我都不愿意错过,而读完也收获颇丰,不管是苏东坡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是他坚持原则的倔强性格,都让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可以说是人人称道的偶像级人物,无论生前还是生后,他都拥有一大批粉丝。以前对他的认识仅停留在他面对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对生活,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感叹他的烂漫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读完这本书,对他的认识更加立体了。他确实是个可爱、值得爱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说一下王安石,苏轼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和之后的党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两个极端,有绝大多数人对他深恶痛绝,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施行变法导致,也有一些人极其赞赏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内容,认为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了搞清楚王安石变法,我去看了一些学者的讲解,包括其为人,我也专门做了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大致是这样:王安石是个自我约束力极强的人,他一生艰苦朴素,对待婚姻专一,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苏轼还收了王朝云呢,所以可见他对自己有很严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认识,不随便放纵自己。有个故事说他的老婆曾经给他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后大为吃惊问她为什么要过来,那女子说是因为自己丈夫原本是将军,后来落魄了,家中穷苦,就把她卖了,王安石知道后跟她说,你回家吧,钱我也不要了,送给你们补贴家用,并且把女子丈夫叫来告诉他,生活再贫困也不能随便卖掉妻子。

王安石不仅生活上节俭,对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壮年时期,曾多次拒绝中央抛来的橄榄枝,他说自己要在地方做实事做大事要为民造福,他不愿意去机关坐办公室。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他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寻常人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一辈子。

王安石坚持原则,但是却又有一点偏激,他好像有点不懂变通。主要体现在他在开展变法时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不管有无道理,谁反对就贬谁。到后期演变成剧烈的政治斗争和党派之争。他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决国家财政空虚的问题想为百姓解决困难,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变法效果和预想的大相径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压迫下,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纵使知道这些情况也不立即解决,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饰太平,让皇帝以为百姓在新法下过得很幸福。这样无疑使情况愈演愈烈。

后人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喜欢嘲讽、抹黑他,其实我倒挺心疼,这个人,他的内心其实也是很高洁的,他有自己的坚持,可是因为变法失败背负千古罪名。人就是这样,你成功了,不管你说了多么不羁的话别人都会觉得你是真性情、很可爱,但是一旦你失败了,你做过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质都会成为你孬的凭证。

其实我觉得,读历史,看古人时,是不是应该宽容一点。拿王安石说,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与愿违而已,不要把他的节俭说成不体面。要说体面,谁的灵魂能百分百体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试问换作你在当时,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让孩子出来上学导致之后两届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万历皇帝,我觉得王安石可爱多了。

王安石这个人说完,说一下他变法的内容。他变法里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质就是现在的银行贷款,具体来说是农业贷款。其实,这种经济头脑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觉得他确实很聪明,可惜他没能成功,原因应该是当时社会客观环境没能和这种理想状态很好的匹配以及发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而是被掩盖导致的。话说回来,变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问题频发,但是只要努力去解决,只要给足时间,相信总会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轨、渐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显然,王安石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条件去慢慢调整。他面对的不仅是朝堂群臣的反对,更是封建社会长久以来腐败扎根的政治官僚体系。要成功,谈何容易。

说王安石竟然用了这么大篇幅,哈。说他还是想和苏轼比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性格的人捏。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六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得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的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七

近日读一本好书——《中国触动全球》,作者张维为是邓小平的资深翻译。作者对小平同志的思想精髓把握深刻,通过走访百国,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谈中国与世界。说一句实在话,以前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类的话总认为是一句口号,而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在七一前读这样一本书,无疑让我增强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感慨万千之后,整理几点心得与博友共享。

一、在当今这样的世界,做一个中国人是幸福的。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社会近百年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的历史,但从此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仍在与贫困与饥饿作斗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连续20多年gdp的平均增幅超过9%,这不能不说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如果说gd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完全可以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感受这30年的经济巨变。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每次去超市、百货店甚至农贸市场,都会让人质疑:这么多商品都能卖得出去吗?是啊,只要自己口袋里有足够的钱,什么商品都能买到。倒是卖家在愁,内需不足,老想着怎样把产品卖给外国人。当世界仍有10亿人常年处于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煎熬中时,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错,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房价确实贵得惊人,但中国老百姓拥有自己的住房比例在全世界范围中还算是很高的。在居者有其屋的问题上,各级政府动了很多脑筋。虽然在廉租房和经济设用房的建设、分配上还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至于“行”,近几年,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速度真为世界惊叹。现在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数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如果仅从纵向对比今昔还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幸福感的话,作者更侧重从当今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这样的横向角度带着我们去观察、去思考。

社会主义的朝鲜在当今世界上经济落后的程度,相必大家不会怀疑什么。只是我最近看到有关资料说平壤人的月薪只够勉强买1-2公斤大米,怪不得,有媒体说从98年到20xx年,朝鲜饿死了几百万人口。

人口才1100万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敢于向美国人叫板的勇气固然令人佩服,但作者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古巴的经济太困难,人民的生活太艰苦。古巴虽然在教育、医疗方面比较成功,但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牛肉只供给涉外的饭店宾馆,私人是无法买到的。街上的汽车都是50年代的污染耗油的旧车。在老卡斯特罗年代,手机甚至遭严格管制,鲜有人用。物质产品的匮乏是不言而喻的。

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孟买城市人口的60%至今仍生活在贫民窟。以作者的观察,孟买、加尔各答两个城市所看到的贫困现象比在中国过去20xx年走过的十来个城市所看到的贫困现象加在一起还要多!

菲律宾政局动荡,反反复复的政治谋杀和政治斗争使经济停滞不前。全国30%的人仍处于贫困线以下。现在每10个菲律宾人中就有1个离乡背井,800万菲佣在海外打工的收入是菲律宾外汇的主要来源。

再看非洲,无休无止的种族屠杀和空前绝后的艾滋病蔓延,使得非洲一些国家死气沉沉,以至于棺材业成为了有些国家发展最快的产业。卢旺达今天的人均寿命才50岁。肯尼亚、乌干达分别为47、45岁。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和发达国家比?是呀,我们今后确实要把这些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标杆并急起直追。但,我们毕竟要看到我们原有的基础,我们13亿众多人口的国情,我们对于这30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要有一个客观和实事求是的看待。应该说,这30年来我们党的伟大英明之处就在于把注意力放到了改善民生上。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用事实证明了自己道路的正确性,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今天这个世界的价值意义。

同样,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是个好东西,但西方所谓的有普世价值的民主不一定适合中国。苏联、东欧的教训是惨重而深刻的,曾被西方视为亚洲“民主橱窗”的菲律宾的民主政治实在让人感受不出好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除了需要民主的形式和程序,作者的观点是,更需要内容和程序并重。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民主,更需要发展和稳定!在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民主自由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应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是“送来主义”。所言甚是!在西方民主输出这个问题上,作为读者,我的想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所欲”,不一定要“施于人”。所以,也请西方国家充分尊重中国人民自身的选择!

三、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专家谈了很多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但对照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我们在崛起的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中国已经触动了全球,触动了整个世界!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大转型时期,许多问题指导思考并期待解决。对此,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信我们的党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好这些问题。

总之,《中国触动全球》让你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未来!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更值得收藏。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八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_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九

拿破仑的一生,是颠倒的一生,少年时急于成势,不守道义地在两个阵营反窜,就象一个小人,或许这也是在他危难之时,其部下反水的一个原因吧。由于急于功利,整天梦想着统一欧洲征服印度,却不去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在用人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滥用家人,滥用家人也就罢了,居然不去约束,施恩招怨,不但搞坏治政还失去战机,最后还搞得兄弟反目。另一方面不束妻子,不知择妻之不慎甚于择友。第一任妻子放荡淫邪,奢侈无度,却不知断义。第二任妻子纯粹是为了名声与政治目的而娶,在他流放圣赫勒拿岛后,无论他怎么写信,她都未有回复,却去跟一个军官公开同居。而在第二任妻子之前,有一位天使一样的情人,他却不去立后,而她在他两次流放,及滑铁卢大败时都去看他。不立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她出身不贵,他却忘了自己的出身也贵不到那里去,他很明白她的感情的纯真的情况下,不去立后却另娶连面都没见过的政治妻子,简直是倒行逆施。不说感情,就以他功利性的目的而言,一个好妻子可以增加他半倍的精力,而一个坏妻子可以浪费他4分之3的精力,出身顶个屁用。三是不远小人。他明明知道他的最得力的两大文臣——富勒与塔列朗里通外国,且曾阴谋政变,在他得到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居然一点事的都没有,原因是政务上离不开他们,却不知地球就是没有了他拿破仑也是照样会转的这个道理,没有了这两个人他的帝国就不转了?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处理方法。结果在俄国战争中,因为富勒的谍报,俄皇在准备投降的情况下,知道了他的部队的困难而改变主意,造成了俄国战争的彻底失败,也是他帝国下坡的开始,如果他赢得了这场战争,欧洲的历史将改变,而滑铁卢也不可能有什么战争。

在法兰西战争中,他的这两个宠臣与得力元帅拱手让出了巴黎,并逼他接受退位与流放。自己为自己掘出了一个好坟墓。由此可见他除了那征服欧洲的狂想与天赋的军事才能外,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简直是一个白痴。在他第一次失败,流放到厄尔巴岛后,他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也大致思考明白了他失败的原因,从而从厄尔巴岛逃走并重新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开始了百日王朝。在滑铁卢他因为失误而大败,巴黎又逼他下野,而这时他并非没有了战胜反法联盟的胜算,并且南方军队与近卫军都效忠于他,他此时如果再次实行独裁,思维与见解已经清明的他将对法国及法国人民作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贡献,然而他却以不愿让法国流血这一理由,答应再次退位,而说白了他已经失去了勇气。最后被英国所骗,流放到环境恶劣的圣赫勒巴岛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其一生,勇气与智慧从来没有同时结合到他的身上,流放前只有勇气没有智慧,流放后有了智慧却失了勇气,实在是可叹可悲。

不过,这也是历代所谓大英雄的共同轨迹,由于太在意于权势与所谓的宏图大业,虽然都是年纪轻轻便威权赫赫,但说白了都是一个草包,最大的英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最大的草包。或许看过拿破仑传的会说拿破仓不是设科学院吗?不是很尊重学者吗?其实他的尊重至少一半是为了政治,如果他真尊重,就不会断然拒绝富特的蒸汽机。如果他接受富特的蒸汽机,那么他的舰队就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他的死敌英国不说被灭,但至少可能会龟缩于英格兰岛,那又何来反法联盟?所以,他骨子里并不尊重知识,他是什么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执着是智慧的表现,而什么都不信就是愚蠢的表现,但在表象上,这两种人差不多。在过去,我对所谓的英雄确实还是非常钦佩的,但现在的我越来越讨厌这些英雄。这些英雄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廖廖无几,几乎只有杀戮的功勋。当然,我说他们是草包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而只是在人类的基本问题上没有什么思考而已。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懂,又何以建立那怕是只有杀戮的功勋?至少他得让人信服他,跟着他吧?

如果英国是拿破仑海上的敌人,那么俄国就是他陆上的敌人。在以后的几年里,英国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可是英国殖民地多,至少可以从别的地方得到需要的东西。但欧洲大陆国家却无法再从海上贸易中得到许多必需品,因而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满最大。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个年轻人,血气方刚,对拿破仑骑在他头上十分怨恨。他阳奉阴违,私下允许俄国商人和英国发生贸易,目的是向拿破仑施加压力,表示自己的不满。拿破仑本人对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更是非常看不上,认为他目空一切,却毫无本事。

1820xx年,拿破仑提出娶沙皇的妹妹为妻,亚历山大一世对此反应冷淡,他无论如何不会答应有尊贵血统的妹妹嫁给一个科西嘉暴发户。拿破仑对此还以颜色,还在和俄国宫廷协商过程中就宣布和一位奥地利公主订婚,极大地刺激了好面子的亚历山大一世,两国关系由此日渐冷淡。这些都为后来的征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拿破仑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就是征俄战争,但是这个战争是以拿破仑的惨败,或者至少是两败俱伤告终的。拿破仑的不少顾问看出了进攻俄国伏下的危险,向他进言,但拿破仑根本听不进去。拿破仑对此战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孤注一掷了。

莫斯科大火是信仰的毁灭,一个民族可以放弃自己的首都,这场大火烧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烧掉了拿破仑雄霸欧洲的梦想。莫斯科这座俄国故都几乎化为了一片瓦砾。拿破仑得到了一座残破的莫斯科,却一点用也没有,不能消灭俄军主力,战争还是无法取胜。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本以为沙皇会主动来求和,他也好乘机从这场战争中脱身。不料等了又等,沙皇竟无动于衷。这时,后方又传来坏消息,西班牙战场的法军出现了全面溃败,连马德里都丢了。法国国内情况也不稳定,保王党人蠢蠢欲动。而且法军的补给线也连遭俄军袭击,随时都有被切断的危险。

拿破仑再也等不下去了,他主动向沙皇提出了媾和,但亚历山大一世对此无动于衷,他已决心用战争的全胜来洗刷俄罗斯所遭受的耻辱。结果拿破仑在莫斯科白白呆了4周,徒劳无益的求和谈判,什么事也没干成。进入10月后,天气越来越冷,俄罗斯的冬天就要到来了。拿破仑意识到再耽误下去只有坐以待毙,他终于下决心撤退。征俄战争让法国或者说拿破仑元气大伤,开始时的50多万大军,最终回到法国的队伍只有不到3万人,日益衰落的法国将要面对的敌人是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1820xx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爆发。上午11时,拿破仑率领法军主力720xx人向威灵顿麾下的英荷联军的发起攻击,以阻止普鲁士军与联军汇合。法军的进攻遭到威灵顿的顽强抵抗,打乱了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下午,普军开始到达战场,形势逐渐有利于联军。此后,法军又发起多次进攻但均遭到挫败,伤亡非常惨重。普鲁士援军不断抵达,联军数量达到了13万,大大超过了法军。进入傍晚,联军发起反攻,法军支持不住全线崩溃,拿破仑狼狈撤退。在滑铁卢会战中,法军损失了320xx人和全部火炮,联军损失23000人。拿破仑丢弃残军逃回巴黎,6月22日再度退位,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为何败于滑铁卢?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主要有这四种:一、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二、没有及时歼灭普军;三、兵力分散,调动不及;

四、法军将领的不称职。正是这些原因,拿破仑一世的政治生命、军事生涯就此终结。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中提到过:“拿破仑体现了平等,称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仑资产阶级政权、法典和战争的反封建意义。”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独裁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秩序,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他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保持资本主义的长久利益,他倡导用法律规范来资本主义秩序,他公布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成为以后立法的典范。拿破仑作为军事家,经了了无数征战,其正义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义战争虽然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独立,却将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欧洲大陆,客观商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

纵观其一生,拿破仑功大于过。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十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狐狸爸爸为了保护家人,而做出的努力。

博吉斯、邦斯和比恩是你所能遇到的最卑鄙、最小气的人。他们憎恨狐狸先生,他们决定把狐狸先生除掉。于是三个人拿着枪,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使得他们不能出去寻食,他们还想尽一切办法:用可怕的铁锹和挖掘机来寻找狐狸的家,但他们最后并没有成功。

面对三个坏家伙,狐狸先生并没有害怕,而是想出了很多妙计。它带领着它的四个孩子,利用它们会挖洞的本领,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不断地努力,它们把洞挖到了博吉斯先生的1号鸡舍,得到了它们爱吃的三只肥母鸡;接着它们又和獾一起,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向前挖洞,最终挖起到了邦斯先生的大仓库下面,得到了很多美味的食品;后来他们又继续挖洞,挖到了比恩先生的秘密苹果窖下,拿到了可口的苹果酒,请躲在地下的所有小动物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而这时候博吉斯、邦斯和比恩这三个坏家伙还冒着雨抱着枪在狐狸洞口傻傻地守着呢!

这本书里,爱贯穿始终,总在绝境时给狐狸一家以力量,让他们绝处逢生。狐狸爸爸非常爱他的太太和四个孩子。从每天给他们找吃的,到带领全家不断逃脱追捕,逃离险境,无不展示了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坚强的责任心和满满的爱。狐狸妈妈可能是相对弱的一个,但她对狐狸爸爸充满了信任和爱,同样让人感到了强大的力量。当狐狸爸爸失去尾巴时,她给他舔着伤口止血,并安慰道:“我知道你痛,亲爱的,但是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充满了关心和爱怜,没有丝毫的抱怨,在他们快要饿死的时候,狐狸爸爸突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狐狸妈妈也是无条件的鼓励,用她的实际行动表示支持。狐狸一家爱的互动也非常令人感动。当狐狸妈妈在第一次逃离险境时对孩子们称赞狐狸爸爸时,狐狸爸爸看了看自己的妻子,笑了,听她说出这样的话,他更喜欢她了。当饿的不行,四个孩子纷纷鼓励爸爸说能行时,狐狸爸爸暗想“我的孩子们多好啊,他们快要饿死了,三天来他们一口水都没喝,但他们仍然没有垮下来,我一定不能让他们泄气”。多么温馨又给人以力量!作为爸爸的责任和爱让狐狸爸爸充满了继续下去的勇气,想出妙招,带动实施,脱离了绝境。

我是一个少年,不会遇到书中狐狸爸爸那样的严峻考验。但是,我的人生道路该是怎样的呢?目标该怎样树立呢?面对书中描绘的狐狸爸爸不屈不挠的一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马上要进入小学高年级的生活,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到时候我该怎么办呢?是退缩不前,还是像书中的狐狸爸爸那样不畏困难、勇于面对?答案是肯定的。我应该以书中的狐狸爸爸为榜样,不仅自己不害怕困难,更要帮助别人战胜困难。

书中的狐狸爸爸用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并且运用智慧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做生活中的强者,才能取得成功。

《苏东坡传》读书分享篇十一

读书大家都会,但认真、仔细读书的人不多,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用诗句、诗文来赞颂书,书是我们的益友,他带领我们到书的王国去获取能量-那就是知识!

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就教导我们好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这种好事情有些人就不懂得珍惜,而这种人就会失去获得知识的好机会!

说道读书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你要想进步,就要看书。书就像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最后抵达终点

只有读有知识的书,才能进步,就像爬楼梯一样书本中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社会前进阶梯!

只有读有知识的书,才能进步,就像爬楼梯一样。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往往这些名人都是养成了热爱学习、酷爱读书的好习惯,例如:毛泽东经常看书看得很晚,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很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但是他不听后来,徐涛发现毛泽东喜欢聊天,就找机会和毛泽东到户外散步聊天。有一天,两人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在湖南读师范的时候,喜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读得不多,还得补课。徐涛说:我正好相反,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现在也得补课。毛泽东兴致来了:我们以后多聊点自然科学吧。后来,他问徐涛:石油怎么开采?怎么炼?有哪些用途?徐涛回答不了,就去查书,查完书再聊。这样一来,毛泽东常常向他提出新的问题,徐涛只得一次次地查书后来,徐涛发现自己读的书,毛泽东也在看,因而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深,被他难住的时候就更多了。徐涛问:主席,您是有意考我吧?哪里是考你,你在帮助我读书,帮助我增长知识。

一听这话,徐涛茫然了:本想劝他少读书,其结果倒逼他多读书了。于是他趁势说:主席,您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您这么整天读,不休息,太疲劳,违背辩证法嘛。又说:主席,您电影不看,对打扑克、下棋?兴趣,体力活动不搞,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最容易疲劳。

毛主席却摇头了:你那点辩证法不全面,你对事物的理解也有局限。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我这也是一种休息。你不承认?毛主席就是这样执着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人如果一旦犯上书瘾一天没有书将会像犯毒瘾一样!

读书不是只看一遍就算看了,这样就是自己骗自己,这样是不会懂的知识的。其实毛泽东不止会打仗,毛泽东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不会掌握方法等于没看。有些人认为读课外书耽误学习,这个观点是错的因为读书本是一种学习,读书能把书里的知识学到自己的脑子里,学习语、数、英能记住各种那个知识,好读书的习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

读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书里的好词、好句、好段都要画出来并记住,自己觉得非常好的需要背下来要深深地记在心里!

2、读书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要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事能见的概括出来!

3、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主人公,来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想想要是自己是主人公自己会怎样,要是在生活中自己会怎样!

4、读一本书就要读透彻,一遍又一遍不断从书里获取知识,读一遍根本不能叫做读书只能叫做看书!

5、读书的时候脑子要思考,要认真的思考,看不懂的地方要谦谦虚虚的问别人,把问到的知识记下来不断思考看看对不对再继续看书,这样看书你才会汲取书中的知识。

6、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少年富兰克林刻苦求知,忠诚伟大的科学家。读完一本书后想想自己有没有理解书的内容,书里的知识是否掌握,没掌握继续读,知道读到全会才算把书中的知识全部掌握,才会成为强者!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要求我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好我们才好读书,好读书我们就要读好书。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高尔基-鲁迅先生生平最爱看书,出版一部部小说,被毛泽东同志评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就是小时候好学习好读书,才有所成就的!所以说要珍惜时间、博览群书才能像中国几代伟人一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着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年轻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别把它丢掉。

现在的社会特别看重读写能力,他是我们接受教育和选择职业的垫脚石。如果你不喜欢读书,或者因为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别人差而灰心,这样的人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寻找你的读书办法。

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因为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的名贤圣哲长谈,他们高尚的情操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家要知道,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在作者的书里,你的想想在书里驰骋,你的思考有可能比作者的文笔更好,更详细这样一来你不仅从书中了解世界,体验作者的生活,你也会重新认识你自己。但是,只有诚信读书读书才能成为一种乐趣。假如你因阅读而变得高尚、聪明、善良、文雅,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读书的益处很多,不仅能扩大人的知识面、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明真理,辨是非,对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人应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己想读书而又不喜欢读书怎么办:自己看看伟人读书的故事,看看伟人是怎么成名的。

看书不要上瘾玩的时候痛快玩,读的时候认真读。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读书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读书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读书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不要让自己在很累很累的情况下读书这样也会读不好书的。这样反而会消耗体力,体力不支!

记住!读书对人是有益的,读书多了,就知道了读书的好处了!让我们大家在阳光底下快乐读书,快乐学习!

标签:苏东坡传 苏东坡 读书 分享 优秀 1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