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最新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必修一~必修五(3篇)

2023-07-03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必修一~必修五篇一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

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2、刘备,天下枭雄。

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

“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

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

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太不聪明了!

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

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

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

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

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

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

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必修一~必修五篇二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16、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17、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18、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19、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2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必修一~必修五篇三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标签:最新 高中 文言文 固定 句式 必修 3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