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无锡城市的来历 无锡城的历史(三篇)

2023-12-17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无锡城市的来历 无锡城的历史篇一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xx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从陕西来到江南,定居梅里(现锡山市梅村镇),号称勾吴。他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农耕蚕桑,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开创了吴文化。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历史上,由于帝王君侯之变迁,时称无锡县,时称有锡县,自公元497年,无锡县名称沿袭不变。1949年设无锡市。

无锡总面积为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宜兴二个市(县)和锡山、惠山、崇安、北塘、南长、滨湖和新区七个区。至20xx年末,无锡市总人口438.58万。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

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改进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长16.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10.8亿元,人均超过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

无锡城市的来历 无锡城的历史篇二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就位于无锡。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同时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具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无锡市市徽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

20xx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无锡城市的来历 无锡城的历史篇三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就位于无锡。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同时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具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无锡市市徽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

20xx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标签:无锡 城市 来历 锡城 历史 三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