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2023年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5篇(优质)

2023-07-04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

语文组 刘定伦

学习要点: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2.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问: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明确: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 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问: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明确: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3.深化迁移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语文组 刘定伦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 赋》

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东坡乐府》。

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 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后面的段落同)

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 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七.学习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八.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 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九.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 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十.学习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十一、课堂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

明确:1.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见教材152页《〈赤壁赋〉中吹箫人》 3.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十三、作业:全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指名学生背诵

2、集体背诵

二、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鉴赏要点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类文赏析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

(cha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五、作业:

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东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

(2)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中,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体会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

语文组 刘定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篇二

《兰亭集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齐彭殇()激湍()形骸()会稽()感慨系()之

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情随事迁

3、填空

(1)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2)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即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但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

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的欢乐情景,也流露出作者的伤感情绪,但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庄子的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

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

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

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

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

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

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

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

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

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 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

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

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

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

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

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三、讲读第一节

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第一节。4.分析: 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小结第一段

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试着背诵。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二、三节,质疑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3、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你的问题?

板书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guǐxìshāngchěngshāngtuānháikuàixì

2、(略)

3、(1)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2)王羲之兰亭宴集人生无常“一死生”“齐彭殇”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乐” “痛”,“悲”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时间、地点和缘起“信可乐也”高昂抒情、议论“死生”“ 一死生,齐彭殇”“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艺术手法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死生亦大矣”

4、明确:“信可乐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良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赏心: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 小结第一段内容,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三、问题探讨

1、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3、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篇三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普高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4)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意为“”)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意为“”)

二、古今异义(单音节)①是日也(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今义:指曾经)古今异义(双音节)1.其次 古义: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2)映带左右()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⑵少长咸集()

(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2)当其欣于所遇()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四、一词多义 1 之⑴所之既卷()⑵ 以之兴怀()⑶夫人之相与()⑷极视听之娱()⑸向之所欣()2 修⑴茂林修竹()⑵况修短随化()⑶ 乃重修岳阳楼()⑷修守战之具()3 虽 ⑴虽趣舍万殊()⑵虽世殊事异()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⑵亦足以畅叙幽情()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6一 ⑴ 若合一契()⑵ 其致一也()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⑷ 一觞一咏()⑸ 悟言一室之内()

五、特殊句式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6)死生亦大矣(7)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8)其致一也(9)仰观宇宙之大(10)俯察品类之盛(1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2)()列坐()其次(14)悟言()一室之内群贤毕至【涉及成语】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13)()引()以((15)放浪()形骸之外)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三课时

一、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

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岂不痛哉”。其实这种情感是王羲之与与会者共有的,这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阶层的共有特征。他们在留恋山水,饮酒赋诗的风雅之余内心常不无苦闷.伤感。魏晋时代,不仅最高统治者,而且一般世家豪族都妄想长生不老,有吃药服散的风气,连王羲之这样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即便在赏心悦目之时对于“死生”仍不能不想。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二.问题探讨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2.作者在本节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三、学习小结

四、作业:背诵本文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篇四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万邦德 审核:刘法正 审批:陈安乐 时间;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知识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对文中多义词(一、所、夫、修、致、次)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课前预习

一、预习目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2、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文中的字词读音,语句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

(一)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二)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给加点字注音

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

(六)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课堂探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3、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信可乐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虽趋舍万殊

7)及其所之既倦 8)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3、古今异义词

①列坐其次 ②是日也 ③向之所欣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 映带左右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2)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3)夫

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列坐其次 2)放浪形骸之外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引以为流觞曲水 5)映带左右 6)晤言一室之内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9)当其欣于所遇 10)不能喻之于怀 11)死生亦大矣。12)其致一也。

(二)吟诵涵泳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1、全文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谈一下你个人的理解?

2、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白居易有诗曰“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试以此与第一自然段写景状物之处相比较,体会该段用词的特点,此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3、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4、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相关链接】

体现生死观的有关语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翻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 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课堂探究

(一)、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把2)“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3)信,实在4)“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5)以,因,介词

6)虽,虽然7)所,所字结构;之,动词,到达8)或,有的人;“诸”为合声词“之于”

2、、通假字①(“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②(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

3、古今异义词

①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②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③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

(一,数词的意动用法,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形容词用做名词,贤能的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④ 映带左右(名词用做动词,像带子一样围绕)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②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③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④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②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③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3)夫

①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②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教参译为“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这里可引申为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可引申为轮到)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列坐其次(省略句)2)放浪形骸之外(省略句)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省略句)4)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5)映带左右(省略句)6)晤言一室之内(省略句)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9)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10)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1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12)其致一也。(判断句)

(二)吟诵涵泳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

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 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要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 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4、全文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谈一下你个人的理解? 明确:(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相关链接】.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

笔就不足为怪了。

5、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白居易有诗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试以此与第一自然段写景状物之处相比较,体会该段用词的特点,此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明确:景物特点 素淡雅致

人物性情 淡雅 分析: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4、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明确: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3(1).b(“目”应为“认为、品评”)(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6)、(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

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篇五

《兰亭集序》教学案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a.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丑 修禊()流觞()游目骋()怀 ....齐彭殇()激湍()形骸()会稽()感慨系()之 .......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情随事迁 3.填空(1)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2)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即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但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 的欢乐情景,也流露出作者 的伤感情绪,但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庄子的 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文本研习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 ”起笔,转而“ ”,再以“ ”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 :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 ”。整段文字意境,情调。

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 ”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 ”,“岂不痛哉”。其实这种情感是王羲之与与会者共有的,这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阶层的共有特征。他们在留恋山水,饮酒赋诗的风雅之余内心常不无苦闷.伤感。魏晋时代,不仅最高统治者,而且一般世家豪族都妄想长生不老,有吃药服散的风气,连王羲之这样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即便在赏心悦目之时对于“死生”仍不能不想。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 ”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 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 ”“ ”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 ”,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三.问题探讨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2.作者在本节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兰亭集序》答案

一.自学评价

ǐ xì shāng chěng shāng tuān hái kuài xì 2.(略)3.(1)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2)王羲之 兰亭宴集 人生无常 “一死生”“齐彭殇”

二.文本研习1.分析段落层次: “乐” “痛”,“悲” 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 时间.地点和缘起 “信可乐也” 高昂 抒情.议论 “死生” “死生亦大矣”,“ 一死生,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 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 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艺术手法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死生亦大矣” 三.问题探讨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w.w.w.k.s.5.u.c.o.m

标签:2023年 兰亭 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教案 5篇 优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