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最新李密陈情表教案(通用17篇)

2023-07-29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一

1、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

2、加深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虞舜孝感动天”“郯子鹿乳奉亲”“仲由为亲负米”等故事,相传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忠孝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陈情表》,看看李密是如何选择的呢?

二、解题及有关情况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李密,三国时曾仕蜀汉。西晋时,武帝(司马炎)为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其中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召,但如果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必会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说服晋武帝,李密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召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父早亡,母改嫁,自己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苦衷。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后很受感动,不但停召李密,还赏他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初读课文,正音

学生读课文,正音。

夙遭闵凶(sù mǐn)  祚薄(zuò)   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g)    终鲜兄弟(xiǎn)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床蓐(rù)   供养(gōng)   猥(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日

笃(dǔ)  矜育(jīn)  拔擢(zhuó)   优渥(wò)   日薄西山(bó)  更相为命(gēng)

十有四(yòu)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shēng)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名朗读。

四、梳理文言知识,分析并理解课文

1、第1段:

(1)齐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的。

提示:自己幼年丧父,失母,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成人;成年后家门衰微,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奉养。

2、第2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应召与奉亲处境两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练习四。

2、背诵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抽查背诵,齐背。

二、分析与理解课文。

1、第3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本文是从什么角度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的。

提示:“圣朝以孝治天下”——治国纲领,自己不能奉诏合理;祖母危在旦夕,不能离开自己,自己不能奉诏合情。不奉诏不是“矜名节”“有所希冀”。

2、第4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三、理解本文诉情与陈理交融为一体的特色。

陈情于事、感情真挚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为何会有如此“悲恻动人”的效果?

1、内容:

李密深知,要使晋武帝相信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所以文章紧紧围绕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句话来写。首段从幼年坎坷遭遇写起,把对方带入悲怆酸楚的气氛中,以激起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第2段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表现感恩戴德的敬意,以及“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种诚惶诚恐、圣恩难报之情,显然会极大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和权力欲。先写恩,再写自己的难处,比直陈委曲更能打动“圣心”;“供养无主”和“刘病日笃”与上一段呼应,使悲恻之意、至孝之情与“实为狼狈”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收到悲恻动人的效果。第3、4段强调祖母“九十有六”,已是“日薄西山”,将不久于人世,令人为之动容。

2、语言

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排比、对偶句式形成整齐而和谐的节奏,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使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

四、处理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段。

2、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自己对“孝”这个问题的看法。(500字左右)

补充材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世之孝也。(《孝经•士章第五》)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二

[第一种]

【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 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2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

2 (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 废——停止 察——举荐

除——拜授官职 矜——注重、崇尚 擢——提拔

过——过分 盘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2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3、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麽?作者抓住什麽来打动晋武帝?

2 (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作者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了他。)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 (a、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

2 (b.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 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 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气息奄奄 更相为命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第二种]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第三种]

a.课时安排:共3课时。

b.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c.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d.教学难点:动笔的勤奋。

e.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

二、诵读提示:

1.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2.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柞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1.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利"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与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戈祖母.尤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义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 的心消.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待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闽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r'''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 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鉴赏要点讨论: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五、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背诵时,最好结合诵读提示,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本题。

二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侧动人"的效果。

三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阅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柞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思,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徽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四题、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口簿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五题、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求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三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五

陈情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话语技巧。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导入: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一、粗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生字词: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2、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明确:臣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辞不赴命,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翻译: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补充相关资料: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

(翻译: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明确: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赏析: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两难之情  。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诉说自己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二段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寓理于情。。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明确: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再表白自己的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才能打动武帝。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翻译: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

明确: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请以“读《陈情表》,我看到了……读《陈情表》,我听到了……”语言形式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示例: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备课材料补充: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八

[第一种]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第二种]

a.课时安排:xx年12月5-6日周三\\\\四共3课时。no.75&76&77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c.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d.教学难点:动笔的勤奋。

e.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

二、诵读提示:

1.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2.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柞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1.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利\\\'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与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戈祖母.尤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义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 的心消.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待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闽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r\\\'\'\'\'\\\'\\\'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 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鉴赏要点讨论: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五、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背诵时,最好结合诵读提示,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本题。

二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侧动人\\\'的效果。

三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阅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柞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思,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徽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四题、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口簿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五题、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求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第三种]

教学目标: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  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2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

2     (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                废--停止        察--举荐   

除--拜授官职        矜--注重、崇尚    擢--提拔    

过--过分               盘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2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3、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麽?作者抓住什麽来打动晋武帝?

2     (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作者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了他。)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     (a、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

2     (b.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  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 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气息奄奄    更相为命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催臣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

17  陈情表

●从容说课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列其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事;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带而过,掩入对祖母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母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要对词语作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帮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

4.比较法。通过对本文与《出师表》等相似文章的比较,深入了解本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解说:学习本文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使学生知道作者李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又是写给什么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苦衷,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期功(jī)       强近之亲(qiǎnɡ) 应门(yìnɡ)

茕茕孑立(qiónɡ qiónɡ jié)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    优渥(wò)

拔擢(zhuó)      盘桓(huán)   矜育(jīn)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臣以险衅:因。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躬亲:亲自去做。

至于:直到。

终鲜:终究没有。

臣侍汤药:侍,侍奉,服侍;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上报奉诏:上报,即报上,报答皇上;奉,恭敬地接受。

奔驰:奔赴上任。

臣之进退: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进,就职;退,辞职养亲。

不矜名节:注重。

至微至陋:微,身份卑微;陋,见识浅陋。

更相为命:活命,生活。

是以:因此。

庶:庶几,或许。

谨拜表以闻:谨,恭谨地;以,而,来,状中连词;闻,使皇上知道。

不胜:禁不住。

②古今异义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通假字

闵——悯 蓐——褥

说明:以上释义仅是补漏和纠错,其余见书上注释。

4.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

5.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学习本文,只有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前提下,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谨拜表以闻。(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是以,即“以是”,因此。)

臣俱以表闻。(用,介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除臣洗马。(任命,授职。)

攘除奸凶。(清除。)(诸葛亮《出师表》)

道路除道。(修整。)(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贾谊《过秦论》)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孔雀东南飞》)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谦的词。)(归有光《山宿示学诗》)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过秦论》)

卒成帝业。(终于。)(《史记》)

卒然边境有急。(通“猝”,突然。)(《论积贮疏》)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阅读是让学生头疼的内容之一,读懂课文是最基础的一关。本课注重朗读,疏通并总结字词,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注意文中重点词语。

3.体会本文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

2.鉴赏巧妙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开展课堂讨论,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明确:这篇文章是在晋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辞而不就的情况下写的。“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上表请求“矜愍”,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同时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

在写作文章时,作者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但写作此文时,作者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

2.思考: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结构特点和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1)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当时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很多骈文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形成了骈文的浮华之风。而《陈情表》却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使用。

三、鉴赏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讨论后明确:作者当时的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陈述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第二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这样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四、请同学们讨论对“孝”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解说:对“孝”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同学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应该注重树人,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探究文章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出示多媒体投影,展示名家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1)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陈文良《新古文观止》)

(2)这篇文章因为处处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又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了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中国古代文学读本》)

(解说: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六、诵读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范背全文。

2.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请一名背诵快的同学试背。

5.学生齐背全文。

七、课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1)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开我死去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嫁,改变她守节的志向。

(2)祖母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过。

(3)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俘虏,最藐小也最鄙陋,承蒙陛下过分地提拔我,恩宠优厚,我怎么敢徘徊不前,还有别的什么企图呢?

(4)我的苦处,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见到过,并且十分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看得很清楚。

2.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八、课文总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九、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就文中的语言特点,写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3.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天下,忠孝两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后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熟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爱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①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②。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③,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⑥,此进趋之时也。

注:①思惟:思虑,思考。惟,考虑。②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谓行军艰苦。③非计:不正确的计划。④疲于西:在西边疲于奔命。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出伐魏,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西镇长安御敌。⑤务于东:在东边作战。228年,魏将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破于石亭。⑥兵法乘劳:按兵法乘敌人疲劳时进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王业不偏安   偏安:       

(2)深入不毛   不毛:       

(3)熟与伐之   熟与:       

(4)是故托臣   是故:       

(5)以先帝之明   以:       

2.归纳本文大意及作者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苟安于一隅。(2)不长庄稼、草木的荒凉之地。(3)何如。(4)所以。(5)凭借。

2.说明出师北伐的必要性及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表明作者继承先帝遗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忠贞报国之情。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四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 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 情 表

李 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六

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 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 “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 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1、                 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

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   零丁:    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 1.用什么“情”打动人2.用什么“理”来明人

3.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

五. 实践运用    倘若老师想让你当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这个任务,如何“陈情”,写一篇《陈情表》。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知识点自学辅助: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导语的使用是为了引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能有如此威力,让人落泪。激发其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学案等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本障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中的提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养成文言文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检测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写作训练自主导学辅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启发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适当的辅助下,独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学习。附:                            《陈情表》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通过教师点拨使文言知识加以落实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1、教师范读第一段,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零丁: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2)知识点疑惑处疑惑处: 1                                                        2                                                        3                                                        4                                                        5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其请求的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2、          用什么“情”打动人3、          用什么“理”来明人4、          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1                                        2                                                 四大不幸    3                                        4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李密陈情表教案篇十七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伍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 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 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是多指疾病、死丧)

2、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 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 古今异义

1、 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译: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译:组织机构等)

3、 晚有儿息(古义:子女;今译:呼吸时进出的气)

4、 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赴任;今译:飞跑)

5、 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译:对别人说)

6、 沐浴清化(古义:受润泽,得到恩惠;今译:洗澡)

7、 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译:泛指读书人)

8、 臣以供养无主(古义:无人主持;今译:不知所属)

9、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译:向上级报告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译: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古义:指心酸苦楚的处境;今译:指劳累的意思)

1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古义:为谦辞;今译:指动物)

三、 一词多义

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

臣具以表闻(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译为不能)

辞:辞不赴命(辞谢)

停数日,辞去(告辞)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卒:保卒于年(终)

卒成帝业(终于)

军旅卒发(通“猝”,突然)

永和四年卒(死)

矜:犹蒙矜育(怜悯)

不矜名节(顾息)

拜:谨拜表以闻(拜上)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除: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登自东除(台阶)

诛乱除害(去掉)

曾: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寻:寻蒙国恩(不久)

寻之无所得(寻找)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顺着)

夙:夙遭闵凶(早时)

夙兴夜寐(早晨)

见:慈父见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可译为“我”)

非独蜀之人士及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

曹傀请见(谒见)

薄:日薄西山(迫近)

如履薄冰(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

薄田几亩(土地贫瘠)

不薄今人爱古人(轻视)

四、 词类活用

1、 臣少多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2、 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3、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相犬马)

4、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

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伍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6、 夙遭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伤的是常指父母之丧)

7、 猥以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8、 凡在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臣)

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10、 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 特殊句式

1、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

2、 今臣亡国战俘(判断句)

3、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4、 历职郎署(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5、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6、 愿乞终养(省略句)

7、 谨拜表以闻(省略句)

标签:最新 李密 陈情 教案 通用 17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