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2023年路边的树教案反思(五篇)

2024-06-19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路边的树教案反思篇一

一、让高尚的爱陶冶孩子的心

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小博士”的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绍详细又齐全,使孩子们对橡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再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二、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将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句子的难点化解了,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

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边的树教案反思篇二

【教学片断】

人教版小语第六册第8课《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

,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它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为了保

护这棵橡树,大家犹豫之后决定为橡树让道,于是本来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在这儿弯曲成了马蹄形。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读完整个故事后,我让孩子们写写心里的话。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工人们说,也可以对橡树说。写完后小朋友们开始交流。有的说“工人叔叔,你们有一颗高尚的心,我代表橡树谢谢你!”有的说“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有的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次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又使环保意识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老师,我说的跟他们都不一样!”正在暗暗得意之时,一个小朋友自高奋勇地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教室里闹嚷嚷一片。

为了尽快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大橡树有没有长错地方?”有一部分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说:“大橡树长在本来就属于它的地方,无所谓对与错。你之所以会觉得它长错了地方,那是因为你习惯用人类的眼光去衡量一切。这是不对的。”这时,另一位学生“刷”地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认为他的说法也是对的!你上次给我们讲《敢于为“坏蛋”说话的人》这篇文章时不是说过,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就不一样。我认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人类的角度看,它确实长错了地方。”

我没想到这孩子会拿我说的话作为武器向我挑战,我激动地反驳道:“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永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随心所欲地乱砍乱伐,造成洪水泛滥,土地沙化;随心所欲地排放废气,倾倒垃圾,致使环境恶化,瘟疫横行。难道我们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这时,好多孩子都来附和:“对呀,我们如果乱砍乱伐,大自然就会报复的。”“我们不是

学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吗?因为人们乱砍树木,最后洪水把村庄都冲走了。”那个向我挑战的学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当听到学生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把课堂的气氛都给搅乱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否定了他:“这是不对的。”当我的观

点受到学生质疑后,我又义愤填膺,振振有词,把学生作为辩论对手。粗暴地、武断地否定孩子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这种暴

风骤雨式地灌溉,学生真的能接受吗?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它应该是和风细雨式地滋润,

让人文关怀犹如春风拂面,春雨入土。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结合语言的.学习让人文关怀得到有效地渗透。假如

我这样做,也许“意外”就会转为“意料之中”了。我们不妨让镜头回放,然后重新设想“剧情”。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

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

教室里一下子闹嚷嚷的。

我示意孩子们静下来。我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想呢?你是不是特别希望这条公路是笔直、宽阔、漂亮,像箭一样横贯南北?”

那个孩子点点头。

我再问其他孩子:“你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然后,我又问:“那么当时的筑路工人,他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说:“是的。”

我又问:“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然后,孩子们开始读书、讨论。从工人们开始的希望,到后来的犹豫,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体会到工人们比我们更希望有一条笔直、宽

阔、漂亮的公路。

然后,我又问:“工人叔叔是多么希望修建一条笔直、宽阔、漂亮的公路啊,可他们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孩子们回答:“工人们决定为橡树让道,把公路修建成马蹄形的。”

于是我再问刚才那个孩子:“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同意这个决定吗?”

当一个男孩理直气壮地站起来反驳老师时,我直觉的反应就是一连串连珠炮似的反问,直到孩子哑口无言,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坐下。你

认为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这样做吗?其他的孩子还敢这样做吗?

假如,当时我能说一句:“你真是一位勇敢的男孩,敢于向老师挑战。而且还懂得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果然是智勇双全

啊。你说得没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不过,不是所有的角度看问题都是正确的……”你想,那男孩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你是用宽容、赏识眼光去对待,还是感到恼怒与不屑呢?这些情绪与反应都跟你本身的人文素养

密切相关。教师要有善解人意的心灵,要有宽广无边的胸怀,要让学生时时处处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怀。简单地说,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

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路边的树教案反思篇三

今天讲《路旁的橡树》。

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得都很详细,像是在复述课文,我对学生说:“最聪明的孩子是把文章能读成一句话。”很多学生再次思考,一次次的简练,终于我们一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出来。

接下来,我们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修筑这条路的路一定都有一颗高尚的心。”来理解课文内容。我提示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理由来说明这句话,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好。很多同学找到了文中工程师和工人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叶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讲到这里时,我想起了王松周老师处理的一课,运用对话对内容进行深思考。我问同学们:我当工程师,谁来当工人们?咱们来表演一下这句话。同学们跃跃欲试,小宏站起来了。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

小宏不知如何回答了,吃惊的看着我,我懂她的意思,老师,书中没有这样的话呀。

我笑了起来。问谁能继续和我对话。小雨站了起来。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橡树也一定要保护。”

“路一定要修通。”“橡树决不能砍。”

怎么办呢?”“可以转弯呀”

说到这里时,我明白同学们是根据后面的内容来说的,但工人们一般不会拿出方案,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师,我这样引导,你这样说“相信你会有办法的。”这样说更合理。

在我们两人对话时,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涨,有人帮着小雨说,有人为小雨加油。我观察了一下,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课堂的预设非常关键,课堂上的生成更令人兴奋。

路边的树教案反思篇四

上了《路旁的橡树》一课,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篇课文,该文为略读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生字词不多,一个课时可以解决,可以抓课文后面句子“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入手,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找线索去理解这个句子。现将教学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要富有激情,通过补充橡树的资料,顺势提出橡树面临的被砍的问题,激起生共鸣。补充橡树的资料不宜过多,重点突出便可。

二、自学与检查的环节应放手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学生读词语与句子时要注意纠正读音,特别是长句子的朗读要注意读出分号与逗号的停顿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渗透概括的方法,一步步指导生学会概括。

三、交流会环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谈感受。其中,在讨论问题“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会沉默、叹气?”,要多给生思考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你自己什么时候会沉默叹气?”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遇上难题不能找到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灵活处理,把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拉近。

在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沉默叹气能够体现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教师加入了生动的分角色情景模拟朗读,教师应起好引读的作用——

师:“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生:“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师:“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哎!”

生:“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哎!”

在交流的环节,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过渡语也很重要,可以预设灵活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去找齐能够体现“筑路人有高尚的心”的句子,如筑路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样的语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又集中在课文工程师打进楔子的环节,抛出了问题,又紧紧地回到了课文。针对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楔子插入地下的作用(目的是规划出筑路路线,按他打进楔子后的路线将会不再笔直,会拐了个弯,像下文说的“马蹄形”一样。要离橡树100米,因为他考虑了橡树的根部的安全,保证筑路过程不会影响到树的生长),从中也可顺势提一下“从这可以看出工程师是个怎样的人?”加深学生对工程师人格魅力的感受。

课文最后自然段结合前面部分一起解决,考虑了这是筑路前后的对比,能更好地让生理解筑路人为了保护橡树而没完全按筑路计划去修筑公路,升华体现了“筑路人高尚的心”。

四、拓展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灌输了环保意识教育,准备了两个小环节,第一环节是对课文情感的升华,第二环节是把环保融入生活各方面的环保意识教育,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完成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下来。

路边的树教案反思篇五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略读课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课文写人们在两座大城市间要修一条路。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因此本课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在教学中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以旧导新,激发兴趣

复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自学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堂课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抛弃一切无效的活动,让他们读、思,让他们交流,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假如你参加了这次修路,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其中一个男孩的方法还不错:以橡树为中心修圆形路,既美观又醒目。

4、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始终将一个“读”字贯穿课堂始终:读通——读懂——读活,步步落实,层层提升。

但由于我在备课时比较注重备教材,因此在学生质疑时很多问题超出我的预设,幸好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才没在课堂上出现被学生难倒的尴尬局面。

标签:2023年 路边 教案 反思 五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