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范文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2023年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五篇)

2024-05-06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篇一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是财政部和教育部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大举措。根据《财政部、教育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文件精神,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6]288号),为加强和规范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学校将紧紧围绕办学特色与优势学科,重点支持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体现前瞻性布局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工作;尤其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及在校研究生的自由探索、自主创新和具有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竞争前景的储备性和培育性项目。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以科研项目形式实施,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3年。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单独设账,集中核算,实行追踪问效制,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遴选、经费使用与管理、项目运行考核等工作由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全权负责。下设专门项目管理办公室,挂靠科技处,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分类: a类、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b类、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c类、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 d类、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项目; e类、创新团队与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

第六条 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主要资助35周岁(以下一1月1日为限,以下同)以下在读博士研究生,重点倾斜学校教师在职在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第七条 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主要用于资助35周岁以下取得硕士学位的讲师(助研)或者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开展自主选题、自由探索的科学创新活动;重点支持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或平台,具有稳定研究方向,能够融入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创新人才。

第八条 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取得博士学位的讲师(助研)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开展的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的前瞻性研究,以及以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交叉科学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的交叉研究。

第九条 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项目,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从事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与创新性研究,并具备冲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培育潜质。

第十条 创新团队与重大培育资金项目,重点支持获得博士学位的40周岁以下副教授或45周岁以下教授,以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争取国家、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为目标,包含若干子课题,开展以科学前沿和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交叉科学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的培育项目。重点倾斜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工作,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稳定的人才队伍,有希望冲击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项目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群体的科研团队。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详见附件 第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不予资助项目的情况:

(1)不予资助与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含教育厅及市科技局)科技计划及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选题重复,或与企事业单位已有成果、已公布有重大进展的科研项目重复的研究项目;

(2)不资助与国际上已做过的工作重复的研究项目(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除外);

(3)不受理不符合年龄要求的申报人的项目申请;

(4)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不资助学校其他人才专项资助人选;(5)在研项目主持人在项目执行期内再次申报不予资助。

第十三条 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成立专业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评议和遴选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专业评审委员会由同行专家及科研管理专家组成,人数一般为7-9人。项目申请人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要求回避。

第十四条 专业评审委员会评议结果在校内进行公示,没有疑议,学校再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报送备案。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公示期质疑,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进行调查、复议和仲裁。

第十五条 项目组织与遴选每年一次,每人只能选择一个项目类别申报,e类项目子课题申请人允许申报b至d类项目,但如果e类项目获得资助立项,其申请其它类别项目的资助资格自动取消。第十六条 在校博士研究生必须有导师推荐方可申报和承担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并且导师负有监管职责。

第十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按规定程序确定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代表学校(法定代表人)与项目申请人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各方权责关系。签订项目任务书时,项目负责人应同时提供根据项目任务书编制的项目研究分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 项目任务书应当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时间期限、研究队伍(含外协单位)、考核指标、经费预算(含总预算与预算)等要素。任务书原则上不得变动。确需变动,需经校学术委员会指定的专家组审议通过。

第十九条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实行动态追踪管理,项目负责人需按提交进展报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情况总结报告。第二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的主观原因而不能正常运行和完成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有权终止项目,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有进展但经费不足的,项目负责人可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申请追加研究经费。申请追加经费应按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立项程序办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结束,未能完成考核指标,允许项目负责人申请延期一次,最大时限为一年。如仍未能完成考核要求,将取消其申报其它科研项目的资格,直至完成合同规定的计划任务指标。

第二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应注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中英文及校内项目编号。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按校内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三章 经费使用

第二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与管理应有利于营造鼓励自主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氛围,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搞平均分配,不搞照顾性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初审、项目专家评议与评审、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进展与项目结题验收等均应采用公开、公正、合理的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组织。

第二十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项目经费使用需严格按照项目的预算执行。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所资助的项目研究内容并按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可开支范围合理编制经费预算。

第二十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开支范围包括:

(1)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

(2)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3)城市间交通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及市内交通费。

(4)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学术交流、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5)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论文论著出版费、版面费、文献资料检索费、图书资料购置费、专用软件购置费、专利申请与保护费等。

(6)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所发生的费用。(7)劳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在校学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第二十八条 项目执行需要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二十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不得列支的情况:

(1)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2)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

(3)不得分摊院所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含科研房屋占用费);(4)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谋取私利;

(5)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三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经费列支不合理、超出预算范围或预算执行情况不好,将视情节轻重,追究项目负责人相关责任,并缓拨或停拨后续项目经费,甚至追回前期拨款。

第三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经费分拨付,按5:3:2比例执行。首批经费于项目合同签订后一周内拨付。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经费执行结算制度。项目执行,经费结余在经费的5%(含5%)以内,可结转到下一个执行,下一经费按合同规定金额拨付;结余经费在5-10%(含10%)以内,可结转到下一个执行,下一经费按合同规定拨款金额的70%拨付;结余经费超出10%,下一拨款不予拨付(停拨),项目可以继续执行,如无法继续执行,将收回结余经费,终止项目,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项目延期获得批准,但项目经费仍按照原计划要求执行。项目结题后,若经费结余超过项目总经费5%,则予以收回,并作为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

第三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经费的开支,由学校科研管 理部门处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审核。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冲突的,按国家规定执行。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 附件:

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

一、申报条件

(一)a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申请人取得的科研业绩指标以近五年第一完成人(论文含通讯作者)为准(以下同)。

2、农学与理工学科: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武汉大学,以下同)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3、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二)b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三)c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要求主持省级(含哈尔滨市科技局)以上科研项目2项,主持项目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5万元,并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篇(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3)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要求主持省教育厅以上级别软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项目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0.5万元,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3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 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四)d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国家基金或973前期、973及863课题等项目2项,并发表学术论文sci影响因子累计达10(或sci、ei论文累计10篇);

(2)引进人才在本专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看《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办法》学科分类前10%的期刊),或发表学术论文sci影响因子累计达15,或sci、ei论文累计15篇,可以直接申报本项目。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项,或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引进人才在本专业领域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8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可以直接申报本项目。

(五)e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项目(含课题、专题)2项,且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50万元;并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5)或者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学术论文10篇。(2)培育资金项目至少应包含三个以上子课题,签订独立子课题合同,子课题负责人原则上要符合c类项目申请人资格。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项目(含课题、专题)2项,且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10万元;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培育资金项目至少应包含三个以上子课题,签订独立子课题合同,子课题负责人原则上要符合c类项目申请人资格。

二、考核指标

(一)a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2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二)b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2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三)c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篇(单篇sci影响因 子大于1.0),或者ei收录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3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或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2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或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四)d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任择其一)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

(3)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4)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计划;(5)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国家基金、或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项目累计2项;

(6)在本专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1篇(参看《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办法》学科分类前10%的期刊)或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单篇sci影响因子大于1.0),或者ei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8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

(2)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3)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计划

(4)获得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等累计2项;

(5)在本专业领域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五)e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任择其一)

1、农学与理工学科:(1)获得国家创新群体;(2)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

(3)获得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00万元;

(4)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国家基金、或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项目累计3项;

(5)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10篇(项)(单篇sci影响因子大于1.0)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1)获得国家级文科基地;

(2)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或文科基地;

(3)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0万元;(4)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2项;

(5)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0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篇二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

(试 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按照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战略重点,围绕学校“三位一体”(高水平的学科群、高起点的创新基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简称“基本科研费”)实施为契机,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自主选题创新性研究工作,推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

二、总体目标

实施“基本科研费”后,学校将加快青年教师优秀在校学生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青年教师优秀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进一批学术造诣较深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协同作战的科研大团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平台并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引领广东省乃至全国相关领域的科技与社会发展。

三、基本科研费的安排与管理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稳定支持。根据学校自主科研工作特色与行业引领作用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用;稳定支持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

(二)专家评审,公开公正。成立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校内公开申请、专家评审、公示、考核等方式进行遴选,确保公正、透明。

(三)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成立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科研、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由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校团委等相关部处负责人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在科技处(社科处)设立办公室,该办公室统一管理基本科研费,相应部门协助,财务处监督;经费专款专用,管理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四)突出重点,引领未来。学校基本科研费所支持的各类项目要将提升我校青年教师优秀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化,在学科建设、重大科技成就、高素质人才培养、校市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设定有限目标,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重点和必要的例行考核,以达成效。

四、基本科研费的项目类别

基本科研费主要支持对象一般在40周岁(含)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后备人才的年龄可以放宽到45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并按以下项目进行分类:

(一)自然科学类青年教师项目:支持自然科学类青年教师针对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珠三角区域相关产业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对相关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学术特色鲜明、科学意义重大、学术思想新颖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创新性研究。

1.前沿科技专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前瞻创新性研究;2.交叉学科专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技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创新性研究;

3.自由探索专项:支持青年教师基于学术研究兴趣开展学术思想新颖的自由探索性科学研究;4.校市合作专项:支持青年教师围绕与我校签订全面合作的广东各市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和攻克的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二)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项目:支持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开展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思想进步、学科发展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促进领域交叉且特色鲜明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性研究。

(三)引进人才项目: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且已确定来校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的优秀专家学者的科技研究。

(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具有创新思想、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研究,以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挑战杯”全国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和国际、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作品。

五、资助原则

1.在满足以上四大类项目要求的同等情况下,基本科研费将优先支持:

(1)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2)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固定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3)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科奖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或团队;(4)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包括97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中符合要求的主要参加人员或团队;(5)在校市合作、校企合作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和在读研究生;(6)具有明显原创性探索、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成果的学术研究;(7)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在学科建设方面有望取得重要成果的优秀科技人员;

(8)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优秀在校本科生。

2.项目的研究期限原则上为2年。

3.由基本科研费支持的自主选题项目的经费采用额度使用方式,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项目经费使用效果确定下的经费额度调整安排,由财务处执行。

六、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试行一年,由学校科技处(社科处)负责解释。

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篇三

xxxxxxxx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关于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实行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青年教师、青年拔尖、创新团队、基础研究、重要方向、交叉集成”,立项和管理遵循“公开公正、专款专用、分账核算、跟踪评估”的原则。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制。

第二章 管理体系

第三条

学校成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和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科办成员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相关政策、整体规划和工作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

第四条

科研院负责组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规划和计划制定,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监督管理;财务处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经费核算工作;其他各

2第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各类项目的申请人应为学校在职教师,申请者在申请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0周岁,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申请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专家学者。申请者作为负责人当期只能承担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未结题前,不得申请其他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第十六条

教师科研启动计划由人力资源处和科研院共同组织,人力资源处确定资助人员范围,由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自行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评审结果报科研院审核后执行。科研院负责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七条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支持计划、精品文科支持计划由科研院组织,各学院、研究院(中心)组织项目申报,科研院负责项目的组织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等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计划由科研院组织,并根据学校科技工作发展需要,提出推荐项目,报分管科研工作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十八条

基础研究提升计划和自由探索支持计划由各学院组织,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报科研院备案,每年根据学校确定经费额度拟定实施方案,报科研院审核通过后,组织项目申报、评审,评审结果报科研院审核后,开展立项、实施、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和执行按照“预算总额定量、超总额立项、先论先批先执行”的原则进行管理。因非不可抗拒原因导致项目未按计划进行的,学校撤销项目并收回剩余经费。

第二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学校财务制度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每个项目单独设账,对1年以上的研究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鼓励各学院自筹经费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进行配套支持,学校逐步探索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配比资助体系。

第二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可开支范围,合理编制经费使用预算,资金使用按照预算执行,项目预算应按核拨经费逐年编制。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各计划项目组织部门应加强对经费使用预算的审核把关,经费使用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报各计划组织部门审核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采购按照学校科研采购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资助期满的项目负责人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并办理项目经费决算。项目各结余经费收回基本科研业务费账户,项目各未使用经费指标收回。

第二十四条

各学院要对各计划项目结题情况进行审核,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结合计划任务书的预期成果填写结题意见。

第二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须以适当形式标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篇四

河海校科教„2011‟117号

────────────────────

关于印发《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

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意见》(财教„2008‟233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及《关于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教„2011‟17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对河海校科教„2009‟73号文印发的《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了修订,已经校务会议批准,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

施细则(修订)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印发

科研业务费

细则

通知

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1年11月22日印发 录入:赵海伟

校对:于

附件: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意见》(财教„2008‟233号)精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有关规定,以及《关于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教[2011]171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围绕河海大学发展目标,学校通过有效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形成稳定的科研资助体系,长期支持我校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研究生开展列入我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稳定支持、长效机制。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并培养我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我校形成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科研长效机制提供经费支持。

(二)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在校内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专家评审,— 3 —

结果公示等环节公开公平地进行遴选。

(三)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依托我校现有的科研条件、设施和环境,并结合学校未来学科布局和科研新方向拓展、优秀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等科研需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管理。

(四)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

第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类型及各类项目的预期目标如下:

(一)自由探索项目

自由探索项目包括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支持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科研主体岗位青年教师(包括新引进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主要支持优秀博士论文的培育,同时支持硕博连读二年级硕士生或一年级博士生开展自主创新科学研究;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支持以申报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为目标所开展的前期研究。

(二)重点培育专项

重点培育专项包括重大项目培育专项、重大成果培育专项、科研基地培育专项。重点培育专项支持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以培育重大项目为目— 4 —

标,开展前期研究;重大成果培育专项支持科研团队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为目标,开展集成研究;科研基地培育专项支持科研团队以建设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为目标开展研究。

(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包括国际交流专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国际学术会议专项。国际交流专项支持以培育双方政府部门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学术交流、项目策划和预研;国际合作预研专项支持以获得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专项资助举办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四)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

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包括人文社科专项、理科专项、海洋专项、交通专项、能源专项、国防科研专项。主要支持人文社科、理科、海洋、交通、能源、国防等科技领域的研究人员、科研团队,围绕学科前沿、国家需求,开展理论和应用创新研究,以提升我校在上述领域的学术地位。

(五)科技发展前瞻性研究专项

科技发展前瞻性研究专项包括科技协同创新专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科技协同创新专项支持研究人员围绕科技协同创新,开展方案策划、团队建设、基地规划,以及协同创新重大课题的前期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支持由学校组织的、与学校科技改革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或管理研究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学校成立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管理领导小组)。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专家组,挂靠科技处。财务处负责财务管理,审计处负责审计管理;各院(系)、科研基地为项目承担单位。

第六条

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的总体规划、发展战略、支持方向、优先领域、基本管理程序和申报指南;审批各类项目。

第七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管理领导小组确定的支持方向和优先领域,结合核拨我校科研业务费情况,组织编制申报指南,组织申报工作

(二)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和预算评审,以及指导青年项目的立项与预算评审;

(三)负责申报受理、评审评估、公示立项、结题验收等工作,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协调、监督等工作,组织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报管理领导小组审议;

(四)负责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库、项目成果汇总登记及重要成果的发布与宣传。

第八条 学校成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专家组,其主要职责:

(一)围绕河海大学科技工作发展目标,组织制定我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使用的总体规划及分实施计划

(二)研讨并提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优先领域,提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三)对申报项目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进行评审,提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推荐意见。

(四)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建议。

(五)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提出验收意见。

(六)提交“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执行情况报告和下实施计划,供领导小组决策咨询。

第九条 财务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二)编制项目经费决算;

(三)监督项目执行人在其审批权限内的各项经费支出;

(四)会同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第十条

审计处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项目经费执行情况;

(二)会同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并提出相关领域的重点问题;

(二)负责本单位申请项目的初步筛选和推荐;

(三)为项目顺利执行落实必要的研究条件;

(四)对本单位提交的项目验收材料进行审核;

(五)在项目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据本细则,协助项目管理办公室做好业务费项目的立项、过程管理及结题验收等工作

第三章 项目申请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申报指南,组织申报工作

第十三条 各单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或团队按照要求编报申请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与任务书》。

第十四条 根据需要,学校可直接组织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科研项目。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与参加人的要求:

(一)恪守科学道德,学风端正扎实,有可靠时间保证;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潜力较大;

(二)项目负责人与参加人必须满足各类项目(专项)规定的条件要求(附件二~附件十),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年龄在40周岁以下,或研究团队成员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超过50%;研究生申请项目时,其指导教师应当作为所申请项目的第二负责人,并负责为该项目实施提供条件和指导。

第十六条 限项与限报规定:

(一)每人同期原则上只能主持1项业务费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业务费项目数(含负责主持的项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

(二)已受国家、部委、地方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专项计划支持,以及实验室业务费或学校其他经费资助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业务费项目。

第十七条 优先资助与滚动支持的项目:

优先资助的项目:依托各级科研基地,研究内容与基地研究方向一致的项目;已完成且评估结果为优的业务费项目负责人新申请的项目;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项目;学校鼓励的新科研研究方向;吸纳国内、国际著名专家参与的项目。

滚动支持的项目:已受支持、研究情况良好的业务费项目中,通过进一步经费支持,研究工作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

第十八条 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须与学校签订有关工作合同或协议。

第四章 项目立项

第十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立项程序:

(一)各申报单位成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评审组,对本单位教师(团队)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并将评审结果报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对项目经费预算提出意见;

(三)各单位按项目评审意见,组织对《项目申请与任务书》内容和预算进行修改;

(四)项目管理办公室对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涉密项目除外),受理公示期质疑,负责调查和复议;

(五)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基本科研业务费执行计划

(六)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基本科研业务费执行计划。第二十条 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研究经费一次认定,研究周期在1年以下的一次性核拨经费,1年以上的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的项目及其预算一般不作调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进行调整时,应重新报送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审议后报管理领导小组。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以签署的《项目申请与任务书》为依据组织实施项目。

第二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具体执行者,其基本职责是:

(一)严格按照《项目申请与任务书》完成项目既定目标任务;

(二)在项目实施中如实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决算,在项目结束后如实报告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决算情况;

(三)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四)接受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及其他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监督、检查、统计或验收评估,准确并及时填报、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五)提交项目验收的文件资料,并对其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在此基础上进行档案归档和成果登记。

第二十四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对实施中的项目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行报告制度。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对项目研究进展和经费使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并按规定提交总结报告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行评估制度。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对项目预算经费进行调整。

第二十七条 项目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研究目标调整、研究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或关键技术方案变更、不可抗拒的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项目负责人须及时报告项目承担单位,由承担单位审核形成初步处理意见后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核后其视具体事项召开会议或通讯方式,研究形成意见后报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申请、评议、评审、评估、检查、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并

造成重大损失者,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情节较轻的,公开通报直接责任者,终止相关项目,清理账目与资产;情节较重的,在一定时期内,取消直接责任者承担业务费项目任务的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第二十九条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的,管理领导小组视情况予以调整或终止:原定研究方案不可行;受到经费重复资助的;项目执行不力,难以完成预定目标;有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等。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三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学术交流和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一)设备费:是在指项目研究过程中购臵或试制专用小型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要严格控制设备购臵费支出,不得购臵大型仪器设备。

(二)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水电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 12 —

燃料等消耗费用。

(五)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学术研讨、咨询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学术交流和合作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参加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内外学术活动或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学术交流和合作费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控制在10%以内。费用支出方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业务费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控制在5%以内。费用支出方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开支范围必须与其预算口径相一致。项目执行人必须严格执行核定的项目预算书,不得超出项目预算书范围开支费用。

第三十二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学校资产管理范围。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购臵的仪器设备及办公设备必须严格按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报销事项,严格按照河海大学财务借款、报销工作规定执行。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规定执行期到期前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验收申请;需要延期验收的,在项目规定执行期到期前一个月内,由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报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

第三十五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查全部验收资料并组织专家审核、验收。项目的验收工作应在规定执行期终止后两个月内完成。

第三十六条 项目承担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备齐如下验收材料

(一)《验收申请书》;

(二)《项目申请与任务书》;

(三)《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含财务决算报告、专项经费购臵的固定资产验收清单)》;

(四)技术研究报告(与项目成果有关的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专利、获奖、重要数据、技术资料、等)。

第三十七条

对于绩效评估级别为优的项目责任人在后续申请业务费项目时给予优先资助。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有关责任人在此后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业务费项目。

第八章 成果管理

第三十八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实施期间发表的有关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应标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第三十九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必须在一个月内根据学校科研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档案归档和成果登记,未归档的视为未结题,不能申请新项目。

第四十条

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属学校所有。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报教育部备案。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科技处、财务处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

1、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类别

2、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3、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4、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5、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管理办法

6、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专项管理办法

7、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管理办法

8、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专项管理办法

9、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理科专项管理办法

10、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管理办法

附录1: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类别

1、自由探索项目

(1)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该项目资助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科研主体岗位青年教师(包括新引进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

该项目主要资助在校博士生以获得优秀博士论文为目标,结合博士学位论文,开展自主创新科学研究。同时资助硕博连读二年级优秀硕士生或一年级优秀博士生开展创新研究。

(3)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该项目资助杰出青年人才以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目标所开展的前期研究。

(4)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

该项目资助由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群体,以申报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为目标所开展的前期研究。

2、重点培育专项

(1)重大研究项目培育专项

该专项资助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以培育重大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并以此达到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团队建设

— 17 — 的目的。

(2)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专项

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已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目标,开展集成研究。

(3)科研基地培育专项

该专项以申报国家科研基地为资助目标。

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1)国际科技交流专项

重大国际科技交流专项资助科研创新团队根据我校科技发展方向及现有的基础条件,以开展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培育双方政府部委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学术交流、项目策划和预研。

(2)国际合作预研专项

该专项资助科研创新团队以获得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

(3)国际学术会议专项

该专项资助举办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4、重点发展领域科研专项(1)人文社科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我校人文社科类教师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跨学科为目标,开展理论和应用创新研究,培育人文社科精品。

(2)理科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理科学科教师,围绕我校理科建设与发展、— 18 —

培育理科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要,开展理论性和探索性研究。

(3)海洋科技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海洋领域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需求,以获取海洋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

(4)交通科技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交通领域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需求,以获取交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

(5)能源科技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能源领域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需求,以获取能源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

(6)国防科技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国防科研相关领域科研团队,以获取国防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

5、科技发展前瞻性研究专项(1)科技协同创新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研究人员围绕科技协同创新,开展方案策划、团队建设、基地规划,以及协同创新重大课题的前期研究。

(2)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

该专项主要资助由学校组织的、与学校科技改革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或管理研究。

附录2: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为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界,申请者年龄应不超过40周岁;

3、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科研主体岗位在岗人员。

4、未获得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资助。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个人自由申请、学院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人选。侯选人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2年。

2、“河海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以项目形式资助,资助额度一般为人文社科类3万/项,理工类5万/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经费决算表》。

3、考核指标:

(1)理工类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和1篇ei论文;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1次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2)人文社科类至少在《河海大学文科学术期刊榜(修订)》规定的c类以上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外语类至少发表2篇cssci论文);主持申报部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项;至少参加1次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附录3: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为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包括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1、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

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须符合河海校科教„2010‟76号文《河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与评选办法》的相关规定。

2、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支持品学兼优、具有较高科研潜质的硕博连读二年级硕士生或一年级博士生开展创新研究。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9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个人自由申请、研究生院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人选。侯选人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 22 —

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为期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为期2年。

2、“河海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 以项目形式资助,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2~4万/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人文社科类0.5~1万/项,理工类1~2万/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研究生申请项目时,其指导教师应当作为所申请项目的第二负责人,并负责为该项目实施提供条件和指导。

2、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3、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经费决算表》。

4、考核指标:

(1)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的考核参照河海校科教„2010‟76号文《河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与评选办法》进行。

(2)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考核指标:理工类至少

发表1篇sci论文,参加1次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人文社科类至少至少发表2篇cssci论文,至少参加1次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附录4: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为支持我校杰出青年人才以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目标开展前期研究,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两类项目。

1、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申报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界,申请者年龄应不超过42周岁;

(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博士学位;(4)具有国家杰出青年的培养潜力,取得重要科研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1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或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或1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或作为负责人承担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专题)。

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篇以上。③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

(5)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构思,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属国际前沿且为国内所急需,可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或人才培养。

2、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申报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界,男性申请者年龄应不超过35周岁,女性申请者年龄应不超过37周岁;

(3)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4)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构思,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个人自由申请、学院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人选。侯选人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3年。

2、“河海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以项目形式资助,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10~20万元/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5~10万元/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考核办法与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经费决算表》。

3、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必须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以上。

(3)作为项目负责人新增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1项国家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课题;或者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以上奖项,或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专项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必须申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

(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

(3)作为项目负责人新增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者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或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附录5: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支持我校科研团队申报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1、申请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或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研究。

2、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应具有一定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3、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

4、申请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勇于探索,敢

于创新,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般应有3-5位研究骨干,研究骨干应获博士学位或具有教授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5、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团队申请、学院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团队。侯选团队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3年。

2、“河海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 以项目形式资助,资助额度一般为50万元/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考核办法与指标

1、受资助团队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团队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经费决算表》。

3、河海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主要考查完成申请书中承诺的预期目标情况。

附录6: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重点培育专项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具有河海大学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科技成果,促进科研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重点培育专项包括重大研究项目培育专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专项和科研基地培育专项三类项目。

1、重大研究项目培育专项

(1)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成员间已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科研团队。

(2)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界,团队成员中年龄不超过39周岁的青年教师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所申报项目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处于本学科前沿,符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未来可能列入国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重点项目资助范围。优先资助能够引领本学科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4)已列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资助的项目不得申报。

2、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专项

(1)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研团队。(2)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已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并已通过学校或相关部门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通过开展集成研究,未来可能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3)已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申报。

3、科研基地培育专项

(1)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研团队。(2)所申报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符合国家或行业重大需求,符合学校学科和科技发展规划,未来可能成为国家科研基地建设点。

(3)已成为国家科研基地的项目不得申报。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公开征集项目建议、公开发布指南或定向发布指南、团队申请、学院审查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书和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项目,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2年。

2、“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专项” 以项目形式资助,重大研究项目培育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10~20万元/项;重大成果培育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10~20万

元/项,科研基地培育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30~80万元/项。以上各类项目资助经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专项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专项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专项经费决算表》。

3、重点培育专项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根据不同项目类别,主要考查完成申请书中承诺的预期目标情况,重点考核通过本项目支持,已获或有可能获得的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科研基地情况和人才培养成果。

附录7: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主要资助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重大国际交流、国际合作项目预研、学院主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国际科技交流专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和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三类项目。

1、重大国际交流专项申报条件

(1)重大国际交流专项根据我校科技发展方向及现有的基础条件,以培育合作双方政府部门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学术交流、项目策划和前期研究。

(2)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成员间已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科技创新团队。

(3)所申报项目符合我校科技发展方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有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研究内容面向国际科学发展前沿,未来可能列入国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资助范围。

2、国际合作预研专项申报条件

(1)国际合作预研专项资助以获得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为目标开展的前期研究。

(2)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

(3)所申报项目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有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研究内容符合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要求,未来可能获得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

3、国际学术会议专项申报条件

(1)国际学术会议必须得到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并取得批准文书。

(2)国际学术会议以河海大学名义在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主办或第一承办。

(3)参会外宾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国际科技交流专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采取团队申请、学院审查推荐的申报形式,国际学术会议专项由学院向科技处提交申请。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项目,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国际科技交流专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资助期限从申报— 36 —

项目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3年;国际学术会议专项资助期限从申报项目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1年。

2、“河海大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以项目形式资助,国际科技交流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10~30万元/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5~15万元/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国际学术会议专项资助额度一般为4~10万元/项。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决算表》。

3、重大国际交流专项、国际合作预研专项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主要考查完成申请书中承诺的预期目标情况,重点考核已获或有可能获得的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情况和人才培养成果。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主要考查完成预期任务情况及达到的效果。

附录8: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人文社科专项管理办法

为提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彰显我校特色、打造学科精品,扩大我校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设立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专项(简称人文社科专项),并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设臵

人文社科专项设 “社科精品培育项目”、“社科专题研究项目”、“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三类。

1、社科精品培育项目

瞄准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重点资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有独到创新之处,接近完成的高水平专著(含国外拟出版的外文专著)或预期能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研究成果。

2、社科专题研究项目

支持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目的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前期研究,以及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开展的前瞻性— 38 —

研究。根据国家、行业、区域发展的需要,适时设立气候变化与水利发展、国际河流、沿海开发、长三角区域经济、公共行政事业改革、新时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研究项目。

3、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

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支持以“问题”为中心,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推进我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决策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二、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人文社科专项”的资助对象应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素质,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项目负责人须为我校人文社科类教学科研主体岗位在编在岗人员。

三、申报与评审程序

1、“人文社科专项”采取项目申报方式。每年9月份开始组织下一项目申报工作

2、“人文社科专项”采取项目负责人申请、学院审查推荐、科技处初审、专家评审的申报程序。

3、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4、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以及江苏省社科基金的,不得以类似课题进行申报。

四、资助期限与经费

1、社科精品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从申报项目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1年;社科专题研究项目、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资助期限从申报项目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1-2年。

2、“人文社科专项” 以项目形式资助,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社科精品培育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3-5万元/项;社科专题研究项目、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5-10万元/项。

五、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人文社科专项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的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人文社科专项总结报告》、《河海大学人文社科专项经费决算表》。

3、考核指标:精品培育项目须在优秀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在ssci、a&hci、cssci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专题项目须以同一研究主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且至少获得一般项目资助;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须参照部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中的规— 40 —

范、标准和要求编写咨询决策发展报告,开展智库基础条件建设。

4、如项目研究成果未能达到规定的结题要求,项目负责人此后三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

— 41 —

附录9: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理科专项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快理科的建设与发展,营造我校理科研究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培育理科高水平科研成果,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理科专项资助理科教师结合我校理科建设特点,开展理论性和探索性研究,鼓励理工学科交叉研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项目负责人为我校数学、物理、化学、地学与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力学等理科学科教学科研主体岗位在岗人员;

3、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职务)。

4、鼓励团队、尤其理工学科交叉团队申报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采取个人自由申请、学院审查推荐的申报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项目,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 42 —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项目资助期限从申报项目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2年。

2、“河海大学理科专项” 以项目形式资助,资助额度一般为3~10万元/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理科专项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理科专项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理科专项经费决算表》。

3、考核指标:至少发表2篇sci论文;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1次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

— 43 —

附录10: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管理办法

为了推进我校在海洋、交通、能源、国防科研领域的科技发展,提升我校在上述领域的学术地位,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中海洋专项、交通专项、能源专项和国防科研专项的项目管理,人文社科专项、理科专项管理办法另文颁布。

一、资助对象与申报条件

1、该专项资助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成员间已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科研团队。

2、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界,团队成员中年龄不超过39周岁的青年教师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所申报项目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符合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未来可能列入所属领域重大、重点项目资助范围。

二、申报与评审程序

1、每年10月份开始下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团队申请、学院审查推荐的形式。

2、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侯选项目,经校内公示无异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 44 —

组审批后正式立项资助。

三、资助期限与经费

1、资助期限从次年的1月1日起,为期2年。

2、“河海大学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 以项目形式资助,资助强度一般为5~20万元/项,按项目执行进展分拨付。

四、管理规定与考核指标

1、受资助人在受资助期内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报告》。科技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提出继续资助或中止资助建议,报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受资助人于资助期结束12月31日前向科技处提交《河海大学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总结报告》与《河海大学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经费决算表》。

3、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专项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根据不同项目类别,主要考查完成申请书中承诺的预期目标情况,重点考核通过本项目支持,已获或有可能获得的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

— 45 —

河海大学科研经费 河海大学经费篇五

2009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一)地球科学

1.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及典型地质灾害致灾机制研究  板块驱动作用下的新构造运动时空分布规律;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机制;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与典型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  板块驱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链系统预警及风险评价;  地质灾害多源空间信息监测方法研究; 2.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规律实验及模拟 ;

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文极端事件变化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 2.基于和谐发展的流域规划、工程布局与运行调度

 水利工程布局与流域和谐发展关联性研究及优化模型构建;  梯级水库群洪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中上游梯级开发的环境累积效应研究;  电力市场环境下水电站水库智能优化调度; 3.水利工程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水工建筑物现代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 高边坡与地下工程现代加固技术仿真研究;  高土石坝动力水力劈裂机理与模拟研究;

 深透水地基上高坝以膜取代粘土防渗的筑坝新技术研究;  生态环境友好型泄水建筑物水动力关键问题研究;  重大供(调)水工程中的特殊水动力学问题研究; 4.水工建筑物病害诊断与安全评价

 水利水电工程性能设计、反馈设计与安全度评价;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研究;

 复杂环境下岩土工程灾害孕育演化与动态控制;  多场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裂缝发展机理与模拟;  泄水建筑物水力安全诊断与评价体系研究;  地下水库安全与海水入浸风险评估; 5.智能电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 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  微型电网关键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控制策略及关键技术; 电动车用新型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新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 水利电力系统智能控制;

新能源发电系统建模、控制及决策; 复杂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及故障诊断; 电力系统要素的介于互联网络的复合控制; 电网安全预警与协调控制; 发电机故障分析与诊断新技术;

叶片式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装置共性基础及特点研究; 大型水电机组远程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关键技术研究; 水中汽蚀核的生存与溃灭机理; 微气泡的可视化测量;

水下硬质土壤破碎机理与切削特性; 管道水力输送固液两相流动理论;

疏浚设备关键机具的流场测试与cfd数值模拟; 疏浚仿真建模与优化;

疏浚船舶与施工环境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及网络化输电线路在线检测技术; 复合绝缘子性能检测技术; 电气设备及绝缘气体在线检测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械动力学系统设计方法; 材料加工工艺与装备; 智能设计方法与技术; 工程力学数值仿真技术; 先进制造系统; 水下机器人; 运动控制技术; 机电装备控制系统; 6.运动控制与功率变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7.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8.发电机组性能与状态监测

9.水力机械汽蚀机理

10.疏浚工程“土、机、水”相互作用与疏浚仿真

11.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2.现代机械设计及材料加工技术

13.机电控制与机器人 14.重大工程结构灾变破坏与安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和结构破坏模式; 结构灾变破坏机理、过程和预测; 重大工程安全分析与评估; 重大工程结构整体抗灾能力优化; 重大工程灾变模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力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大规模工程计算的算法与软件;

爆炸、冲击、地震等问题的高效计算方法与软件;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颗粒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软物质的力学行为及数学描述;

复杂环境中高性能水工混凝土的制备与寿命预测; 高耐海水侵蚀性水泥基材料; 人造浮岛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

近海工程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技术开发;

疏浚管路自蔓延防腐耐磨复合涂层; 等离子喷涂长效防腐蚀耐磨陶瓷涂层; 超硬涂层制备及抗汽蚀、抗冲蚀性能研究; 新型海洋/水利工程防腐合金与结构设计;

复杂流动的演化规律和机理;

湍流、多相流非定常特性现代量测技术及应用; 流动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多尺度多介质的流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污染水体的数值模拟及修复机理研究;

基于lattice boltzmann 方法的污染物动态输送模拟研究; 气液固多相流的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 堆石料静力变形特性与本构模型;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与模拟; 15.计算力学和工程仿真

16.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17.高性能水工混凝土制备理论及关键技术

18.水工机械高性能材料及防腐耐磨涂层

19.复杂流动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

20.多尺度多介质流动问题研究

21.高土石坝筑坝料特性与应力变形分析               堆石料动力变形特性与高土石坝抗震; 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与模拟;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非杆系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技术研究; 大型金属结构数值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

钢桥及大跨径缆索支承桥梁维护、结构损伤预测及及灾后修复技术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交通紧急救援系统的关键技术; 水运信息化管理与规划; 综合交通网络运营优化技术; 非饱和土工程特性研究;

软土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特殊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交通工程现代监控技术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22.大型工程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23.大跨径桥梁维护及灾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2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5.特殊地质环境下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偏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代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

水利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计算研究;

宽禁带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器件化; 新型纳米半导体光电材料物理和器件性能研究; 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及结构和物性研究;

光谱技术在血液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光谱技术在水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2.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

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四)信息科学

1.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遥测遥感与多维信号处理; 雷达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 仿生智能传感与自组织视觉监测; 视频与语音通信及信息处理; 数据挖掘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语义web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信息可视化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领域应用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

复杂生产过程智能调度理论与方法; 智能自适应理论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多机器人系统智能协调理论与方法; 水声信号处理; 现代通信系统;

重点学科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数据平台与专用建模工具的研发;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基于网格平台的专用软件开发与通用软件的再开发; 通用高性能数值分析软件的开发;

高质量、高效率的远程共享可视化平台开发; 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的网格门户建设; 2.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3.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

4.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5.校园网格的重点学科应用平台研发

(五)法学

1.水资源优化配置法律对策研究         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律调整机制一般理论研究;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取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水资源高效利用政府管制研究;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新技术开发与利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与国家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国际河流法律问题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经济伦理分析;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管理机制设计; 基础设施的代际转移; 农村水利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需求管理的“三农”用水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重构研究;

基于公共资源的农村土地交易机制研究; 农地产权限制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研究;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市场化中政府管理和调节机制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挑战;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政策评价及其国际化比较研究; 我国分类环境管理政策及其政策配套和耦合机理分析;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路径研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村用水问题

3.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4.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研究

(七)社会学

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      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研究;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处理研究 ; “老”、“中”、“新”人差别化的对策研究; 工业企业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农业污染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社区水环境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研究; 2.水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

1.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研究     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区道德与文化建设研究;

社区主体心态调适、关系调整与和谐心理建构研究;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及其运行研究;

2.工程与自然的和谐论研究    水利水电史的告诫:工程与自然的矛盾对立; 水利水电学科发展的吁求:水电工程需要工程哲理; 科学发展观的证言:工程自然和谐论;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大众传媒的健康传播及社会责任研究     大众传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传播人类危险行为及意外伤害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的医患关系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及责任研究

二、青年项目

(一)地球科学

1.高山峡谷区岩体隧道tbm掘进围岩评价原理及长效变形机制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岩体隧道tbm施工的围岩评价原理与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隧洞变形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 深埋隧道tbm掘进对围岩损伤的影响研究;

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水头压力条件下的tbm隧道掘进基础理论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结构及类型对tbm掘进的影响研究;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成灾机理; 我国地质灾害的梯度效应;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时空异质性;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动力场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

非饱和垂直单裂隙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基于不同倾角的非饱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非饱和垂直裂隙中弥散参数的尺度效应研究;

提高反应谱计算方法的精度、稳定性、计算效率及其长周期段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 震源特性(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场地条件、阻尼比和地震记录持时对长周期结构物反2.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梯度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

3.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4.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5.非饱和垂直裂隙对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的机理研究

6.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特性及其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应谱值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应谱理论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地形指数算法及其空间尺度转换方案

以遥感获取为数据源的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构建及其在我国南北2个典型流域上的对比离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与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双向紧密耦合研究;

新的大气-水文耦合模式riems-topx在2个典型流域的洪水灾害模拟与预测; 潮沟地貌过程演变及围垦影响的遥感分析方法;

基于遥感的近期辐射状沙脊群潮沟地貌系统分布、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潮沟地貌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育和演变响应机制;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 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预测;

2020年前可合理利用的滩涂面积测算; 江苏海岸带信息化;

不规则电大粒子光散射特性研究; 不规则粒子群散射相函数模拟研究; 悬浮泥沙水体辐射传输方程研究; 建立配套实验方法;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gis和rs的灾情监测; 多目标模糊决策的数学模型; 应急救援物资调度最佳路径选择;

基于遥感信息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 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素的高分辨率遥感识别模型; 苏北平原滨海咸/淡水层时空分布演变规律; 苏北平原地下水咸化机制研究;

苏北沿海开发条件下地下水咸化趋势预测; 7.基于gis与遥感的洪涝灾害数值模拟研究

线测试;

8.粉砂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研究——以辐射状沙脊群高滩潮沟系统演变为例

9.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10.悬浮泥沙水体遥感机理研究

11.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12.基于gis和rs的应急救援物资调度策略研究

1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4.苏北平原滨海地下咸/淡水层时空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

15.江苏地热水源、热源条件同位素示踪及开采潜力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水的补给类型;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田热源类型;

各地热异常区(点)地热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热开采潜力综合评价;

风积剖面中水分同位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风积剖面中水分的补给来源、补给时间及蒸发速率; 堤坝集中渗漏探测综合示踪方法; 集中渗漏通道发生、发展数值模拟; 低水位下堤坝渗流安全评价系统研究;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形态转化;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生态毒性;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 地下水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 区域蒸散发遥感反演;

库岸边坡蠕滑测量与滑坡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滑坡致灾因素定量测量与建模;

滑坡灾害数据编录与致灾因素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高分辨率sar影像目标特性与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融合sar与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环境监测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海岸演变与海岸地貌;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海岸带环境与湿地利用保护; 大洋环流及中国陆架海环流; 海洋波动;

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动力; 16.北方沙漠区风积剖面中水分运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过程

17.堤坝渗漏探测、模拟与安全评价

18.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潜在毒性

19.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中的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

20.流域水循环要素多源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21.水库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

22.基于高分辨率sar和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与环境监测

23.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24.海洋动力环境 25.海洋灾害与防护  台风暴潮灾害;  台风浪灾害;  海平面上升;

 河口、近海海洋污染过程及其预测; 2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港口航道工程泥沙

 波浪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基本规律;  河口海岸港口及航道的治理和维护;  内河航道整治与渠化工程;

2.海工建筑物及其与波浪和地基的相互作用  深水筑港技术;  海岸防护工程;

 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 水工建筑物的健康诊断与评估;

3.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灾害防治

 水循环过程的实验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响应模拟;  基于气象预报的水文预报与水资源预测关键技术;  变化环境条件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水灾害防治; 4.生态水文与生态环境保护

 生态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

5.复杂水资源系统混沌分析理论与方法

 复杂水资源系统时空演变特性的混沌识别与预测;  基于混沌理论的水资源系统优化; 6.高坝施工与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 基于光纤的混凝土坝裂缝传感技术研究;  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施工的应力特性研究; 7.水生态环境健康理论与评价方法

 水库取水口位置对水库水动力及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 河流健康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水沙过程变化、河床演变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低温水下渗运动机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8.高坝长效特性研究

 大坝长效特性预测理论与方法;  大坝长效特性监测与试验新技术;  提高大坝长期安全运行的工程措施; 9.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分析; 开关电源新技术; 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 水力机组过渡过程; 水力机组特性; 水轮发电机磁悬浮系统;

多相流环境腐蚀对近海工程钢结构的在役安全影响;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电压稳定监视预警与协调控制方法; 功角稳定评估、动态等值模型与方法; 次同步谐振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参数辨识与等效建模;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 ;

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城市电网自愈控制 ; 风光柴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变压器故障诊断; 电机故障诊断;

颗粒浓度分布及流动分层结构; 流动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疏浚关键机具的磨损机理与耐磨材料; 疏浚关键机具的表面耐磨涂层及制备工艺; 疏浚关键机具的粘附机理及减粘涂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电磁场效应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低压无功补偿系统中关键技术; 数字化加工系统集成技术; 数字化加工路径动态优化规划技术; 10.水力机组

11.近海工程安全 12.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1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4.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

15.电器设备故障诊断

16.粗大颗粒水力输送阻力特性

17.疏浚关键机具耐磨与减粘材料

18.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9.数字化加工技术及材料加工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字化加工信息提取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器视觉技术; 高效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 焊接行为和计算机模拟;

扩展有限元在结构静、动分析中的应用; 工程结构动力灾变的模型表征; 分数阶力学模型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新型无网格方法研究;

适用于水工结构的现代光测力学的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工材料和结构的破坏机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利工程结构检测和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 高性能水工混凝土;

结构修复加固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复合与智能材料

合金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行为;

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防腐技术研究; 钢基体表面陶瓷涂层制造技术研究;

水工机械过流部件汽蚀机理及抗汽蚀材料研究;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高速水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波浪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城市暴雨被污染和污染水体迁移过程的机理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城区水系岸坡基质净化污染物过程的机理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复杂应力下岩土体静力特性与本构模型; 土体动力特性与本构理论; 粗粒料强度变形特性与模拟 ; 土石坝静动力分析理论与方法; 软土特性与地基加固新方法; 软土地基沉降变形分析与控制; 岩土体渗流理论与测试技术; 20.工程结构力学分析的新型数值方法

21.现代光测力学在水利工程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2.土木水利工程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23.材料表面防护技术

24.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25.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及城市水系岸坡的净化功能

26.岩土体强度、变形理论与应用研究  特殊土强度变形理论与环境土工 ;

 岩体破坏理论与应力变形分析,非均质、不连续、各向异性岩体强度理论与本够模拟;  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

 复杂地下洞室群稳定与变形分析;  高坝岩基与坝肩稳定分析; 27.结构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

 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 工程结构耐久性及其鉴定与加固;  大跨度空间结构关键问题研究;

 高层钢结构与钢-混凝土混合高层结构的抗震延性分析研究; 28.桥梁及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桥梁抗震及损伤控制机理研究;

 新型预应力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研究;  盾构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基于风-汽车-桥梁耦合振动体系的大型桥梁动力反演及损伤识别和预测研究; 29.交通运输工程相关技术研究

 运输与物流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信息管理与控制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安全技术; 3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动态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健康检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城市公路隧道支护技术研究; 31.高等级公路铺面技术研究

 高等级公路铺面结构与材料;  高等级公路路面质量控制技术;  高等级公路改扩建技术;  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纳米尺度的光学介质中的非线性光子技术

 基于硅基微纳波导的高速光通信器件设计与数值模拟; 2.信息光学

 光束整形;  微光学;

3.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  偏微分方程

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 计算数学  离散数学  代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信息与计算

 工程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信息科学1.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杂非线性系统优化控制; 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测控新技术; 信息获取与多维信号处理; 遥测遥感信息融合与分析;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可视化; 智能计算方法与应用 ; 时空数据管理;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关系数据库的rdf访问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

数据驱动的水资源复杂系统适应性调控方法; 新型密码体制; 可信计算与网络安全; 水声信号特征分析与应用;

压缩传感方法与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 视频及语音特征分析与应用技术; 高速宽带通信中的信号智能复用技术; 小型化射频滤波器与左手媒质射频元件; 压电智能结构先进控制关键技术; 控制系统的智能容错控制理论与方法; 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 2.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5.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

6.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7.智能结构与控制关键技术

(五)法学

1.公用事业立法基础理论研究 2.公用事业规制法研究 3.公用事业企业法研究 4.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研究 5.公用事业立法比较研究 6.公用事业市场化机制研究 7.大国崛起中的商法制度价值研究 8.区域开发融资制度研究 9.国土资源开发市场主体制度研究 10.国土资源开发中的保险制度研究 11.公用事业融资制度研究 12.水权制度的伦理基础研究

13.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4.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5.环境相邻权研究

16.用水户协会的主体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 17.公共信息有偿使用法律问题研究 18.公平竞争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 2.知识产权商业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水利水电建设企业面向项目管理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经济核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5.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

6.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规范研究 7.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成长模式及要素研究 8.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9.战略导向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研究

10.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及综合集成决策体系研究 11.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 12.吸收能力视角下产业升级研究 13.群体决策的一致性研究

14.基于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低碳经济技术系统工程研究 15.水利水电移民政策创新研究 16.中国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研究

17.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18.水库移民安置监督体系创新研究

19.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新增农业用地安置省内水利工程移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20.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中的土地制度研究 21.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22.构建城乡劳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23.水电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4.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困境及化解机制研究 2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26.战略视角的技术管理研究 27.水运工程经济与港口物流            水运信息化;

港口与海岸工程规划与管理; 电网电力市场运行机制与竞价策略; 电网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建模与优化; 考虑需求响应的供电电价;

生态视角的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路径、模型; 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 企业信息系统成熟度;

建立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基本资料库;

形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行为模式的特征性、规律性认识; 构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28.电力市场研究

29.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演进机理及模型

30.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七)社会学

1.水电开发区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系统响应机制研究 2.人口迁移的基本态势及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 3.农户参与的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4.城乡社区发展研究 5.环境问题研究 6.工程项目与社区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

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中政府和第三部门的责任 2.江苏沿海开发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3.学生健康心理研究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研究

6.近代英国政治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 7.政治现代化与基层民主研究 8.流域水环境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9.美国选举制度对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借鉴意义 10.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变迁机制研究 11.马克思政治思维方式研究

12.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13.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水平评价与定价机制研究 14.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伦理研究 15.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 16.全球化视野下唯物史观发展研究 17.水利技术与工程的哲学研究 18.城市社区老年心理研究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现代社会视野中传统水文化环境观的研究与运用 2.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研究 3.传媒多样化时代的民意表达和舆论引导 4.当代中国纪录片叙事研究 5.生态美学的传统特征与当代诠释 6.翻译理论与实践 7.英美文学 8.语言学

(十)体育学

1.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及体育改革 2.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 3.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质健康研究 4.体育产业及校园文化建设

三、培育项目

★重大成果转化方面的培育项目研究主题(不分科学类)

1.复杂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库岸稳定性安全监测3s创新技术研究             综合3s系统新方法的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变化与库岸变形关系研究; 纳米级新型高性能磁流变材料的研制; 适用于工程结构的高性能磁流变阻尼器研制; 磁流变智能器件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实施研究; 短期洪水预报及风险分析研究; 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发电调度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洪水调度技术研究; 实用水质模型建模研究;

水环境多元异构数据整合与共享技术研究; 水环境监控高级应用软件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2.工程结构中耗能减灾磁流变智能器件研发及应用

3.水电站群水电联合优化调度控制系统研究

4.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水利工程安全综合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远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分析支持库群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综合分析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报警系统; 6.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监测降雨、水位、蒸发等水文传感器;  mcu省电研究;

 水文计算、资料整编;

★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研究主题

(一)地球科学

1.水资源与环境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 东部平原区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 2.新构造断裂控渗结构的定量研究  新构造断裂的控渗结构;  新构造断裂探测新技术;  构造控渗特性的定量测试; 3.地质气体控藏及其测试评价

 地质气体新构造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 地质气体探测新技术;  地质气体评价与处置;

4.范围、多尺度旱情监测预警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研究  时空多尺度旱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 基于多源信息和水热模型的旱情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 旱情成灾评价与预警方法研究;

 典型示范区旱情监测与预警应用研究;

5.气候变化条件下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机理与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成因机理研究;  草地退化监测指标及定量反演;  草地退化监测新方法; 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7.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的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过程研究;  湖泊湿地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响应特征的内在关系分析;       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化与利用、保护对策研究;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型工程施工测控关键技术; 工程安全监测理论与方法; 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工程三维信息技术及应用; 8.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9.大型工程精密测控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电力传动技术与工业节能                    新型高效水轮机; 新型高效电机; 电气驱动系统节能技术;

坝体混凝土开裂对高拱坝工作性态的影响; 高坝的整体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 基于风险的高拱坝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基于现代数值方法的安全控制标准; 海水淡化技术特点分析; 海水反渗透淡化关键技术研究;

多尺度“反常”扩散现象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无限域问题的新型无网格方法及软件; 抗洪抢险智能移动打桩平台关键技术;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离散力学研究;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连续介质力学研究; 模拟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软件开发;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系统;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评价体系; 旋转式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江苏沿海海洋能开发及关键技术; 2.高拱坝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4.环境计算力学软件的研制

5.抗洪抢险工程措施与特种装备 6.颗粒材料的流、固双重特性研究及模拟

7.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与评价体系

8.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9.重大混凝土结构病变机理和寿命预测理论         结构病变破坏机理; 结构病变破坏的检测和监测;

病变结构的加固和修复与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应用; 结构有效寿命预测和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理论研究; 工程结构健康诊断;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模拟的集成研究; 10.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与安全

(三)信息科学

1.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       基于数据的复杂工程运营综合调度理论和方法 ; 基于特征的模型搜索和轻量化方法; 基于特征模型转换和系统集成技术; 信息可视化方法及技术; 语义深网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智能信息检索; 机器学习方法与技术; 2.模型检索、轻化与集成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智能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

(四)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评估及保障体系研究           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模型;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综合集成决策支持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保障体系;

我国节能减排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矛盾研究; 中国、欧盟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比较及合作研究; 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激励相容体制机制研究; 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实证研究; 工程交易费用计量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设计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2.完善我国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

3.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与机制设计研究 4.我国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   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功能区划与激励机制;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社会学

1.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          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农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比较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的人口迁移研究-以地区为例;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响应; 农民对土地、市场、货币的观念变迁; 社会经济活动中,农村人际关系变迁; 村庄治理方式的变迁;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变迁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研究     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迷信等比较研究;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实证研究; 我国公民日常信仰状况研究;

四、重点发展学科科研项目

(一)水土保持

1.水土流失过程机理研究       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

南方灌区沟渠(河岸)侵蚀机理研究; 沿海滩涂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不同尺度水文与侵蚀预报模型;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监测技术集成;

侵蚀条件区域土壤质量退化机制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 侵蚀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迁移机制及其面源污染控制; 2.水土流失监测及区域水土环境定量评价 3.基于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机制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理论与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坡面流运动机理及对产沙的影响; 水土流失控制建筑物的新型式与新结构; 荒漠化治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4.水土流失控制与荒漠化治理技术

(二)新能源

1.潮汐电站运行特性分析及优化调度研究            潮汐电站水库及电站机组特性研究;

不同开发方式潮汐电站运行规律研究及优化准则建立; 潮汐电站月周期优化建模及算法构造; 潮汐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的联合调度研究。风力发电关键技术、设备装置及并网技术; 太阳能技术; 海洋能技术; 生物质能技术;

江苏沿海能源开发与利用;

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合理配置比例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群对周边气流运动的影响; 2.新能源发电与并网基础理论与技术

3.新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

(三)物联网

1.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   基于传感网的泛在感测; 物联网信息融合; 物联网数据管理;

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指面向行业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

标签:2023年 河海 大学 科研 经费 五篇

猜你喜欢